判断一个人学习能力强弱的2个指标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别乱学了,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吧 ·01
/01/
对于厉害的人、事、物感兴趣是人的天性,小朋友最爱问这样的问题:
最高的山多高是什么山、跑最快的人有多快、记忆力最好的人是谁等等。
之前写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是用来帮助知识工作者提升自我,而我们的主业是组织的知识管理咨询,在这个工作中需要调研不同机构里各种水平的人:既包括机构里的专家、骨干也包括新入职的菜鸟。
许多时候调研完了查资料的时候才发现,调研的某个专家不仅是他们公司的专家,在国内这个领域都是最顶尖的几个人之一,跟他们的交流让我们受益匪浅。
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中国在很多领域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原来借鉴模式的路子不灵了,无论什么样的机构,对于高手和顶尖人才的需求都极为迫切,那些新入职的菜鸟们既雄心勃勃又心中忐忑:
如何快速的成长、如何才能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成为管理的、技术的、工艺的、销售的顶尖高手,举重若轻的完成各种复杂困难的任务和项目。
跟《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类似,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听过、见过很多顶尖高手们的传说和故事,但这里面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只知道某个人很厉害,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么厉害。
换句话说,我们只看到专家们的结果(他们已经成为专家),但对于他们是如何成为专家的,很多时候,即便是专家自己也很难说清楚。
如果说不清楚,就没办法学习和复制。
因为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就想探究这个为什么:
那些最后成为专家的人,是做对了什么成为的专家,这里面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是否有普遍性,他们的方法和经验能否复制到更多人?
这大致就是我为什么要写《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这本书的原因,全面的原因在书中有详述,大致是2个核心+3个支柱。
/02/
最后的牛人一定是一个综合的原因造成的,这一篇探讨的是学习内容的层面。
英国侦探小说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用4篇中篇、56篇短篇小说构造出福尔摩斯这位历史上最知名的大侦探,许多普通侦探一筹莫展的案件他不用到现场就可以指明侦破的方向,对于复杂的案件在现场的勘查中,福尔摩斯总能够发现别人忽略掉的蛛丝马迹和各类线索,然后利用他强大的演绎和推理能力结合法律知识让真相大白。
小说讲述了许多让人脑洞大开的破案故事,同时也说明白了福尔摩斯为什么这么牛的原因,除了他出神入化的观察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外,他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之所以如此的基础。
好事者整理福尔摩斯的知识结构:
Ø 文学知识–无。说明福尔摩斯不是文艺青年;
Ø 政治学知识–浅薄。说明福尔摩斯是专业人士,对于政治不感兴趣;
Ø 植物学知识–不全面。在19世纪植物学是显学,福尔摩斯虽然也掌握部分内容,但并不追求系统性和全面性;
Ø 地质学知识–实用,但有限;这个破案也会用到,但福尔摩斯学习这些知识都以破案为目的;
Ø 化学知识–精深;我国的传统小说和故事里面杀人也经常用到化学,譬如“大郎,把这碗药喝了!”中的各类毒药都需要化学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福尔摩斯化学知识精深的原因;
Ø 解剖学知识–准确,不系统。对人体的极度熟悉才能知道各类杀人的方法;
Ø 惊险文学–广博。开拓视野,知道常见的、匪夷所思的害人方法,大脑里有大量的可能性的储备,才可能有效的去发现和推导;
Ø 英国法律–充分。侦探是手段,目的还是让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需要用到法律。
那问题来了?
一个专家级的航空发动机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名专家级的物流经理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更进一步,你目前的岗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什么?
如果连做好你的工作需要学习什么都不明确,那就谈不上如何去学习了。
学习的前提是知道自己该学什么!
/03/
很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新手阶段,想去学习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学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该专业的人,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通常是指一个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实践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
合理的知识结构既需要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岗位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
通俗点说,就是如果想将任何岗位和专业做到极致,都不仅仅需要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而是需要多个维度上的,只不过需要掌握的水平层次不同。
譬如一小学数学老师这个岗位,在普通人的眼里觉得很简单,因为大部分人都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但并非你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就能做一个好的数学老师。
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李·舒尔曼(LeeS.Shulman)的观点,他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应包括7种:
- 学科内容知识;
- 一般教学法知识;
- 课程知识;
- 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的混合物);
- 有关学习者的知识;
- 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
- 有关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
曾经是美国科技领域职位最高的大陆华人、后来成为百度高管的陆奇在《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演讲中提到,一个做计算机科学的工程师,要卓越必须学习其他行业和领域,他认为好的IT工程师必须学习经济学,因为经济学的建模模式跟计算机科学不一样,而且可以用到IT领域。同时还必须要学习产品的知识,有产品思维:
“如果不懂产品,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最好的工程师。真正要做世界一流的工程师不光要懂产品,还要懂整个商业,懂生态。因为你的工作的责任,是能够看到将来,把技术展望到将来的需求,把平台、把开发流程、把你的团队为将来做准备。”
陆奇还认为,要想将深度学习真正搞清楚:
“必须把物理重学一遍,把生物学看一遍,再把进化论再看一遍。因为深度学习跟这些东西完全相关,自己肯定想不清楚,要彻底想清楚,必须学。”
其实陆奇说的这些,都属于工程师的知识结构问题。
新手通常紧盯着自己手上的工作,如何完成任务和项目是重点,但当你从新手走到胜任、走到高手和专家的时候,就会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而且很多时候是“功夫在诗外”:通常你认为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也许才是最需要深入理解的东西。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这里面其实是有一个陷阱的:
就是你处于较低层次的时候(新手、胜任),其实根本不知道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换句话说,你对于这个领域专家的知识结构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你根本不知道要想卓越还需要去学那些内容。
譬如大部分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学深度学习需要了解物理学、相对论和生物学,所以也不大可能去学习。
/04/
可以看出来,对于一个处于较低层次的人在学习上其实存在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即便他立志要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但其实他并不知道成为这样的高手需要学习什么,这些要学的内容是在他的认知之外的,属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成为高手又必须需要的东西。
第二个问题:当他知道要学什么的时候,每个要学的知识点该学到什么程度算真正掌握了,个人也很难判断。
有太多觉得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可在高手眼里才是入门水平。个人很难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尤其是在自己水平不高的时候,这也是达克效应的意思。
怎么办?
通常大部分管理水平较高的机构里会有各个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告诉你要能够胜任这个职务需要掌握什么领域的内容,但关于高手到专家这个层次的知识结构,则很少有人告诉你。
这主要是高手和专家本身就少,需要了解这些内容的需求就比较少,所以很少专家愿意去提炼、整理、构建这个知识结构的模型。
这个时候,找到愿意指导你的专家作为导师、师傅就十分重要,这也是贵人相助最有价值的原因。
但并非每个人都幸运到能找到高手做师傅,另一个方法是,通过互联网遍历(相关链接)后,发现自己缺乏的地方,及时补充,最后也会构建出专家级的知识结构。
不能具体化自己的知识缺口,这是个人成长和发展中最难的问题。关于这里面的分析方法,在我们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课程中有详细的讲,感兴趣可以看看。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该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京东购买。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关注知识管理中心公众号:KM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