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一、什么是布鲁姆分类法
布鲁姆分类法是一种著名的学习模式,1956年由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首次发表。
它于2001年修订,修订后仍然是解释学习在教育和工作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改进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二、布鲁姆三个认知领域
布鲁姆分类法实际上是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的模型,是探索思考和学习的三个不同领域。
这些领域包括:
1.认知-基于知识的学习。
2.情感-情感学习:包括我们如何处理情感和培养态度。
3.感官-身体学习:察觉、运动和操纵。
这三个领域被广泛称为布鲁姆分类学的认知领域。
三、布鲁姆分类法修订
2001年一个由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组成的小组发表了布鲁姆分类法的修订版。他们保留了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关注,但重新定义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并更新和重组了知识的层次。
四、四类知识
在修订后的分类法中,有四种类型的认知分别是:
1.事实知识:术语知识、具体细节知识、要素知识;
2.概念知识: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原理和通则的知识、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
3.程序性知识: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确定何时使用适当程序的准则的知识;
4.元认知知识(对认知的认知):策略性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
五、布鲁姆分类法的六个层次
根据布鲁姆分类法,无论你使用哪种类型的知识,你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从仅仅知道基本事实,到以高度复杂的方式探索可能性。
布鲁姆分类法原始版本将提升级别定义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在修订后的分类法中,仍然有六个学习层次,但它们被赋予了更活跃的名字——描述学习者必须做的事情。这个级别体系为一个金字塔,1-6层次由简单到复杂递进。

1.记忆。这是最基本的学习(尽管它可能涉及复杂的信息)。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可能知道某个学科的关键术语、相关的事实和数字或者其他人已经发展起来的系统和理论。
2.理解。在这里,人们更了解信息的实际含义。他们可以自己开始组织、比较和解释。
3.应用。在这个层次上,知识以新的方式使用,并应用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4.分析。这涉及到将信息分解成几个部分,分别检查它们,并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5.评估。在这里,人们对自己迄今为止的发现做出判断,从而能够提出自信的建议和创新的想法。
6.创造。在这最后一个层次上,人们能够重组他们正在处理的信息,或者将其与其他地方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可能性。
六、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目标动词
下表是在设计课程目标、课程主题、活动设计时候可能会使用到的动词,仅供参考。
动词框架来源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过程维度”目标分类方法目的是使得教学目标设计更有层次感和方向感(建议可以通过网上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再深入了解内涵)。使用“动宾结构”,能使课程目标更清晰、目的性强。
认知过程层次 | 细分认知过程层次 | 举例 | 动词 |
1.记忆/回忆 | 1.1 识别(辨认)1.2 回忆(提取) | 1.1 识别重要历史事件的日期1.2回忆重要历史事件的日期 | 引用、定义、描述、列举、查找、识别、列清单、给…加标签(称…为)、找到、匹配、记住、命名、记得、背诵、认出、记录、复述、重复、报告、取回、详细说明、陈述、列表等 |
2.理解 | 2.1 解释2.2举例2.3分类2.4总结(概括、归纳)2.5推断2.6比较(对比)2.7说明(建模) | 2.1解释某历史事件的意义2.2列举某种艺术风格的例子2.3对地貌景观进行分类2.4概括某一事件发展的过程2.5推断某种规律2.6将历史事件与当代的情形进行比较2.7说明某一事件的发生原因 | 澄清、确认、辩护、讨论、区别、复制、举例说明、解释、表达、延伸、说明、推断、阐释、找到、释义、预测、相关、报告、再造、重申、复述、评阅、重写、、选择、翻译、理解等 |
3.应用 | 3.1 执行(实行)3.2实施(使用、运用) | 3.1将程序应用在熟悉的任务3.2将程序应用在不熟悉的任务 | 应用、计算、实行、选择、估算、展现、戏剧化、利用、估计、执行、展出、试验、说明、实施、制定、示范、修改、操作、表演、练习、安排日程、展示、模拟、勾画、解决、使用等 |
4.分析 | 4.1区别(辨认、区分)4.2 组织(整合、分解、概述)4.3归(解构) | 4.1分重要事件和非重要事件4.2将历史描述组织起来,形成赞同或否定某一历史解释的证据4.3依据观点确定立场 | 分析、估量、安排、归因于、把…分类、把…归类、比较、联系、对比、决定、解构、察觉、确定、绘图、区别、辨别、分解、识别、检查、归纳、分组、假设、设想、检阅、把…编目、探测、整理、组织、概述、探究、提问、选择、分离、总结、测试等 |
5.评价 | 5.1 检查(检验、协调)5.2 评论(判断) | 5.1确定结论与观察数据吻合5.2判断2种解决方案哪一个更好 | 估量、辩论、主张、评价、核对、得出结论、说服、批判、评论、推断、为…辩护、评估、假设、判断、给…评级、给…评分、推荐、修改、仔细检查、支持、看重、估计…的分量等 |
6.创造 | 6.1 产生(假设)6.2 计划(设计)6.3 生成(建构) | 6.1提出解释观察的现象的假设6.2计划关于某历史主题的研究报6.3 建立某个物种的栖息地 | 实现、聚集、组合、创作、编造、策划、构建、谋划、创建、设计、开发、发明、构想、生成、结合、整合、制定、修改、创始、计划、生产、提议、重组、替代、转变等 |
七、使用布鲁姆分类法设计课程目标
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 | 记忆(识别、回忆) | 理解(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 | 应用(执行、实施) | 分析(区别、组织、归因) | 评价(检查、评论) | 创造(产生、计划、生成) |
事实性知识1、术语知识2、具体细节知识3、要素知识 | ||||||
概念性知识1、分类和类别的知识2、原理和通则的知识3、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 | ||||||
程序性知识1、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2、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3、确定何时使用适当程序的准则的知识 | ||||||
元认知知识1、策略性知识2、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3、关于自我的知识 |
本杰明·布鲁姆
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男,生于1913年,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授,曾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长,是国际教育评价协会评价和课程专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布鲁姆因教育目标分类的系统学说而闻名,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六十年代,他提出关于“人类特性”的理论,著有《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七十年代,他又提出“掌握学习”的学校教学理论,著有《我们的儿童都能学习》、《掌握学习理论导言》。布卢姆提出的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教学的理论,曾经被列为美国“最有意义的教育研究成果之一”。
1956年,本杰明·布鲁姆发表文章《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认为思维有六种级别。识记:对具体事实的记忆;领会:把握知识材料的意义,对事实进行组织,从而搞清事物的意思;应用:应用信息和规则去解决问题或理解事物的本质;分析: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解释因果关系,理解事物的本质;综合: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从而创建新的思想和预测可能的结果;评价:根据标准评判或选择其他办法。自此之后,这六种思维级别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他给出的认知技能列表,是按照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顺序排列的。最简单的认知技能是对知识的回忆,最复杂的认知技能是对观点的价值作出判断。六十年代,提出关于“人类特性”的理论,著有《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七十年代,提出“掌握学习”的学校教学理论,著有《我们的儿童都能学习》、《掌握学习理论导言》。本杰明·布鲁姆的研究认为,若人在17岁所达到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在4岁时已具备了其中的50%,4~8岁期间获得30%,而8~17岁这一阶段只增加了20%。
九十年代开展了一项对杰出学者、艺术家、以及运动员的研究,前后长达5 年之久。研究选取了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20位成功人士进行匿名访谈,其中涉及知名钢琴家、网球运动员、奥林匹克游泳冠军、雕塑家、数学家、以及精神病专家等。此外,还对这些成功人士的家人及教师进行了补充访谈,以获取更充分的信息。本杰明和他的同事仔细研究采集到的信息,希望从中能够找出一点蛛丝马迹,以解释究竟是怎样的共同点使成功人士能有效开发自己的潜能,让他们和普通人区别开来。
最终,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是天才和天赋造就了这些原本普通人士的非凡成就,而是坚韧不拔的好习惯,即不畏挫折与失败,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地追求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