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高手都需要灰度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小孩子们看电影和电视的时候总爱问: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人是可以泾渭分明地分出好人和坏人的,但这种幼稚的认知在社会上则会处处碰壁。
从人的成长来看,作为一种动物,人无疑是弱小和珍贵的。所以人类拥有了所有动物中最长的被庇护成长的时期,从婴儿到大学毕业这十几二十年的过程中,人们都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怀”下生活、生存,这个时候的年轻人看到的世界其实不是真实的世界,是我们成年人为他们创造出来的、过滤过的“美好“世界。
所以当大部分年轻人走向社会的时候,会对现实有“天真和幼稚”的预期,但当看到真实的社会的时候,他们就会愤世嫉俗,当看到社会上的阴暗面的时候就会恨之入骨,当看到与自己年幼无知而“假想”出的世界不一样时,就感觉”三观“崩塌了。
但成年人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想象而变得更加美好,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变才会如意起来。
作为有志于成为专家的人们,需要尽早摆脱“天真和幼稚”状态,不要认为社会是非黑即白,不要以直言为荣而不考虑交流对象的感受,不要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就应该受到重视而相信社会不会沧海遗珠,不要认为前辈有义务帮助你而让你不顾起码的礼貌。
你还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且每个人都有各自性格上的弱点和好恶,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致使其看世界的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而,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并与你所在环境的各个成员友好相处,而不能自认为整个社会对你都不友好,从而将自己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
许多有才华、志向的人就因为陷入这种无休止的斗争中不能自拔,最后自己成为了社会的冷嘲热讽和批判者,而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建设者,这样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才华,而且也让自己失去了很多得以成长的机会。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认为:“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领导者需要灰度,专家也需要能够容忍这个世界的灰度。
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对,也不是错;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是一种融合体,而不是走极端。灰度思维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维,也不是“白加黑”的并存思维,而是“黑白融合”的和合思维。
任正非曾经说过:“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个人的努力和有价值的实践都极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够与自己所在的环境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其他人有意无意施加的阻力就可以让你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而个人也会陷入无尽的斗争和冲突中走不出来,甚至可能成为怨天尤人的怨妇一般。
你也许会想“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没有人可以做到让人人喜欢自己,作为一个想成为高手的人而言,你不必去学习那些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的技巧与方法。
实际上,也只有那些真正有自己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人,才能真正地赢得人们的尊敬。
但每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都应该学会洞察人性、理解人的弱点和缺陷。
达尔文曾经说:
“我们必须承认,尽管人类有着所有的高贵品质(具有对最为卑劣的人的同情心,具有善心,不仅仅对人,还延伸到最为卑微的生物;具有上帝般的智力,渗透到太阳系的运动和构成),但人仍然在他的身体里承载着出身低微(注‘来自于动物所抹不掉的烙印’)。譬如,每个普通人的内心深处都会妒忌、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域而因循守旧,哪怕明明知道自己观点不正确,也要坚持和固执等。”
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人性弱点,为了完成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承认这些弱点并勇敢面对它。
当你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去激发人性恶的一面,而是创造让“善”发挥作用的环境,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歌德说
“希望其他人能同我们相协调是非常愚蠢的,我从来没有这样希望过。我总是把每个人都看作独立的个体,我努力去了解他的所有特点;但是从他们那里,我从不希望获得进一步的同情。这样一来,我就能够同每个人交谈,并因此获得不同性格的知识和控制生活所必需的圆滑机敏。”
虽然我对卡耐基那句流传甚广的“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一直持怀疑态度,但这无疑从侧面说明在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有所成就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人际关系。
别忘了发明情商的丹尼尔·戈尔曼也是一个美国人,这说明,即便在美国的任何领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人交流相处时让人感到舒服,并赢得人们的认可与信任,也是想要有所成就的基础。
工业革命开始后,知识则越来越摆脱它的道德属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尤其是改造世界的一种有力武器,甚至人们认为有用性成了知识的唯一属性。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理论,其中暗含的其实是互相服务的概念:专业分工,用经验和知识提升效率;互相交换、相互服务,社会的整体效益提升。
所以,真正想要有所成就的人,还要有自己的专业为他人服务的理念,不要陷入“我专业,我很牛”,甚至我专业别人就要迁就我、理解我的怪圈中。
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这档节目最火的时候,主持人孟非经常调侃:作为一档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嘉宾有什么需求都尽量去满足——你要唱歌就唱歌,想跳舞就可以跳舞,想变魔术、耍武术节目组都尽量提供方便。
既然是服务类节目,当然得满足用户的需求。我没参加过《非诚勿扰》,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跟说的那样真诚地去为参与的嘉宾服务。
曾经流传了一家电视台里发生的故事: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刊发了一篇文章,主持A在文中说:我们台一位主持人C在做谈话节目时,采访一位艺术家,这位艺术家很投入,很忘情,主持人C也在现场号召大家向艺术家学习。做完节目出来后,主持人C对主持A说,今天这傻子真配合我……主持A在看这个节目时,看到主持人C哭的场景,主持A感到非常搞笑和难受。这个采访曾经引起了后续很多年的公案,主持人A和C之间也有了心结,多年后这个结都没解开。
即使现在没有当年那样如日中天,但是大部分电视台的服务意识也不强,潜意识里:我这么有名,邀请你来上我的节目就是给你脸了,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不仅仅是电视台有这种思维,许多体制内的机构大都是这种潜意识的想法,甚至许多民营的机构、路边小店的老板也都有这种权力和管理思维。
具备各领域专业知识、实践经验、思维方法的各领域的专家们,其实何尝没有这种潜意识的思维呢?
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真正有价值的专业人士,在现在的环境下就必须拥有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而且,服务别人并不丢人,这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通过自己的知识、智慧和劳动服务其他人,其服务的形式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通过其他形式(如参与产品等)间接去服务。
然后,真正的服务,一定不会是站在专家的立场上的服务,而是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这是一种大部分专业人士欠缺的能力和意识,这里面也涉及许多知识、方法和工具,值得下工夫去学习与实践。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习惯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更高的待遇,或者换句话说,认为自己受到的对待低于自己的价值。
那么,如何让别人认可你的价值呢?
这个“别人”是指哪些呢?在各类机构内,这个“别人”可能是你的老板或你的同事,也可能是你的导师或同学;在社会上,这个“别人”可能是你的朋友或是你的合作伙伴。你没有办法强制别人,或者直接告诉别人:我是牛人、我是专家!
如果你这样做了,他们也不会相信,相反,他们会想:这家伙真会吹牛!
但是你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他们提供“你是专家”的“心服口服”的判断依据。因此,人们会根据你所展示出来的形象与才能,判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是否值得大家信任,你是否值得大家与你合作,你有没有能力解决大家所面临的问题,你是不是大家的最佳人选,等等。
当你具备了知识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再去用适当的方法且有目的地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样人们就会认识你、了解你,进而认可你、信赖你,从而赢得更多的合作。
当然,这个过程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不会很容易,但这种努力是值得的。
因为社会是按照每个人价值的认可度来分配资源和建立合作的。如果你想获得人们更多的价值认可,就必须恰当地、合理地、有分寸地去展现自己的才能,从而增加人们对你的了解,从而在他们心目中形成对你有利的印象。(本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该书在京东、当当和淘宝都有销售)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
相关链接
企业AI知识库搭建与运营培训课程
呼叫中心AI知识库培训课程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