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理解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是什么、怎么用、与提示词工程和RAG的关系
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是人工智能领域新兴的系统性方法论,通过动态构建、管理和优化大型语言模型(LLM)的上下文信息,提升其任务执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定义与核心概念
上下文工程的核心是通过动态整合多源信息(如指令、外部知识、工具调用反馈等),为模型提供精准的上下文环境。与传统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相比,它更强调系统化设计而非静态指令优化,被视为LLM应用的“操作系统级能力”。1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它和提示词工程的关系:
提示词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 就像是教会我们如何向一个知识渊博但没有特定背景的“超级大脑”(LLM)“问对问题”。
上下文工程 (Context Engineering): 则是负责在问这个问题之前,先把相关的“参考资料”、“背景信息”或“开卷考试的小抄”准备好,一并递给这个“超级大脑”,让它依据这些材料来回答问题。
它的核心不再仅仅是优化那个“问题本身”(Prompt),而是工程化地管理和优化喂给模型的“信息背景”(Context)。
技术演进与发展脉络
- 技术迭代路径。
-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通过优化指令模板引导模型行为。
- 检索增强生成(RAG):引入外部知识库扩展模型认知边界。
- 上下文工程:整合记忆管理、动态检索和多模态数据处理,形成闭环系统。34
- 关键突破。
- 解决上下文窗口的容量限制(如Claude Code的递归摘要策略)。
- 跨模态信息融合(如自动驾驶中激光雷达与视觉数据的对齐)。5
核心策略与应用场景
- 筛选(Curate):通过优先级排序过滤冗余信息(如Git-Context-Controller的版本控制系统)。
- 持久化(Persist):建立短期/长期记忆机制(如医疗场景的病历动态关联)。
- 隔离(Isolate):防止跨任务上下文污染(如Shopify订单处理的沙箱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