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讲座上了那么多课,如何将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文/田志刚
这个内容是在知乎上的一个回答,原问题是这样子的:
听了那么多讲座,如何将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过去几年,积极参加了许多线上线下讲座,涵盖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心理健康等领域。每次听完都感觉收获颇丰,当场热血沸腾,笔记也做了厚厚一沓。然而,过一段时间却发现,很多当时觉得「醍醐灌顶」的知识点,并没有真正融入工作生活中,也很难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甚至有些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感觉自己像「知识搬运工」,而非真正的「知识消化者」。这种「听了忘,忘了听」的循环让人很焦虑。究竟该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困境,把听到的「道理」变成自己的「能力」?期待有经验的朋友分享他们的转化方法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我的一个简单回答:
不少人有这个困惑,读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考了不少证书,但真正面临问题要干活的时候却发现能力并不高,学的东西用不起来。
这里面的关键是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公共知识。
就是你看的书上的课、各种大模型里面预训练的书籍、论文、网页链接、代码库、档案库、知识库内容都属于公共知识范畴,每个人都可以学习或者便捷的获取,这些知识即便你掌握了也构不成竞争优势。
公共知识通常都比较抽象,譬如一本书要考虑多种类型的读者都能获益,一定会考虑各种场景写的是普遍性的东西,并不能拿来就用。一个课程也是类似的逻辑。
当然还有一些知识属于社会或者行业的背景信息知识,本身就不是让你用的,而是帮助人理解问题和世界的。
第二个概念是私有知识。
这种知识是你结合自己的场景、问题和目标,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适用范围更小、具象化程度更高但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内容。能力形成能力需要公共知识+私有知识。
譬如你上学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这些教材上的都是公共知识,但学霸是在学会这些公共知识基础上,还知道某个概念、定律、方法在什么场景(练习和考试题目)下用到哪个概念或者定律,能从题目的描述探究出要考几个公共知识的结合才能解决问题,这些是他在做了很多练习考试后形成的感觉,更NB的学神是把这些感觉总结成了规则,这是他的私有知识。
在考试的时候,光掌握公共知识还能得一些分数,因为每个考试总有一些送分题。但在工作场景下,如果仅仅有公共知识,可能什么也不会做。
举个例子,譬如营销的教科书上写了,给产品定价有8个策略,你把这个东西记得滚瓜烂熟考试可能得分,但当你去小米上班让你给新的手机定价,你刚开始可能仍然不会。
因为这个定价即便是这8个策略要选择其一,还需要你大量的其他技能:你要了解技术、竞争对手、市场和老板的策略,你要会调研分析数据、要有行业洞察等等,这些都不是光靠公共知识就行的,都需要你熟悉场景有私有知识。另一个是他除了这8个策略,还需要跟其他的知识协作才能真正定出一个恰当的价格。
再进一步,会给手机定价的人,不一定会给汽车、香皂或者虚拟产品定价,在小米做的好的人可能去了VIVO还需要学很多其他知识才能胜任。
有事情不多写了,个人学习中还有很多其他问题。譬如你看的东西五花八门,那很可能你各个事情上都是一些入门级的知识,因为没有目标和聚焦,没有深度;你学的东西跟你想干的事情不搭,你根本不知道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被信息和知识淹没,却错过了对于你来说最核心有价值的东西,你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Unknow Unknows)等等。
当你学的足够聚焦,要将公共知识转化成能力,还需要你真正的去干几次,去结合不同的场景和问题形成经验,然后再将经验进行归纳概括提炼系统化,形成你的私有知识,才是可复用的能力。
这也是在我写的《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书里为什么说:高手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原因。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这里面涉及到许多认知、方法论的问题,我们有个知识体系的课程讲这个。
相关链接
企业AI知识库搭建与运营培训课程
呼叫中心AI知识库培训课程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