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刚:真正的高手都很平静,从不追逐时尚和流行

田志刚:真正的高手都很平静,从不追逐时尚和流行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如果能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那他就已经超越了身边95%的人·

/01/

写微博比写博客要简单很多,所以博客慢慢就沦落了(因为真正能写的人太少),而微博总是有人。

随着技术的进步,自拍或者拍照片、拍音频视频也越来越简单,发朋友圈、点赞比发微博要更简单,所以它的用户注定更多。

不用自己去写、去拍,而只需要去看就更加简单,所以视频网站的用户越来越多。

普通人天然喜欢热闹、猎奇和八卦,所以抖音、快手类应用一出来就很火,许多大人孩子都沉迷其中!

从生意角度看,这当然都是好生意。

但对于一个致力于有所成就的人而言,将时间花在这个上面则无疑是南辕北辙!

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的书中也提到,大部分人只不过是“名义”上希望自己变得更厉害,而不愿意付出相应的努力和成本:他们追求更“热闹”和“有趣”的生活,然后幻想有更大的进步!

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只不过是拒绝了各种显性的诱惑,在自己的领域内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乐趣。

/02/

估计大家都有感觉,现在电视台和网站的娱乐节目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火,除了传统的相声、小品外,脱口秀、各种真人秀层出不穷。明星们参加各类娱乐节目的天价片酬反映出这一块市场需求的旺盛。
2006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是26亿元,但低速增长的2016年却是457.12亿元,而到了2017年,人们在预测一部《战狼2》票房能否超过60亿元。
在拥挤的地铁里面,很多年轻人中年人不是在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是在看盗墓笔记鬼吹灯人民的名义或者各类综艺节目。

我们终于走到了全民娱乐的时代!

另一些觉得自己比整天看综艺和关注八卦的人NB的那个群体,沉迷于在朋友圈和微信上“学习”,认为自己这样子就是在上进、突破阶层固化、提升认知层级。如果看到一个人的朋友圈在转发某个大咖的免费微课、某个读书会和研习社的,大多都是这类小白鼠。

吴晓波介绍过布热津斯基的“Tittytainment”理论:

“布热津斯基一生提出过很多新奇的战略名词,其中有一个名词叫做“tittytainment”,中文译为“奶头乐理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其中包括乔治·布什、撒切尔夫人、比尔·盖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精英们一致认为,全球化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这个世界上,将有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届时,有可能会发生马克思在100年前所谓的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

布热津斯基表示,谁也没有能力改变未来的“二八现象”,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

“奶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

这样一来,通过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及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最终达到目的:占用人们大量时间,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
此时,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只需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工作,便会沉浸在“快乐”中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这就是所谓的“tittytainment”——奶头乐战略。

布热津斯基这一类人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信徒,在他们的理论构架中没有好恶、是非之分,只有利益和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因此,“奶头乐理论”看上去很冷酷,却又距离现实很近。”

其实今天来看,不仅仅娱乐内容是,那些让你有学习的感觉但并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方式也是,那些让你看了血脉喷张的也是,那些……。

这种方式简单、热闹、有趣,但没有用!昨天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句话:通常,内容的流行度与它的真实价值度成反比。许多人问为什么。

你觉得呢?

/03/

中国最爱搞大新闻的公司是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直销公司。

隔段时间,他们就弄出许多匪夷所思的大事件:几千人上万人同时去某个国家开会+旅游,号称占领X国某市;去X国旅游,坐游轮到站了集体不下船,从而表明自己的民族气节。

许多行业的业务人员也爱搞这类活动,激励人心的活动和声嘶力竭的宣誓通常让参与者如痴如醉、浑身血脉膨胀,然后各自跨马提枪奔赴战场,消灭一个有一个拒绝签单的客户。

当市场不好的时候,二手房和租房的房产中介们也会这么搞,大声唱歌甚或跳舞,激励士气。

当然经常搞这个的还有那些美容院、理发店什么的:每天上班前先唱歌加跳舞,歌曲通常是《感恩的心》和《隐形的翅膀》!看着五颜六色的头发、各种杀马特造型翩翩起舞,谁能说这不是一道风景?

每个少年期的孩子,都是一名诗人!

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性格、思想都处于未成熟期,同时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够客观全面(由于欠缺真实的体验和历练),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容易患得患失、多愁善感,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消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很大。

有的孩子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或者自己喜欢的男生的一个暗示,就发下宏大誓愿一定要好学好英语数学XXX,不吃不喝的去做题。

但这样的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接下来很快会将自己的誓愿忘掉,涛声依旧!

这个阶段,到是那些情绪稳定,很少“立志”的孩子可能学的更好一些。

孩子的世界如此,成人何尝不是?

凡是那些张口闭口我在创业、我要创业的人,像打了鸡血似的认为自己一创业人生就要大不同,捎带着还要改变世界的人,大都走不远。

那些没事就说勿忘初心,每天都要在朋友圈发九张图自我激励的人,八成是快走不下去了。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京东地址

/04/

参加过长跑的人们大都有体会:

在最困难的阶段,没有人去想什么名次、健身、女神的看法、自己跑的姿势是不是美观,也没有跑者在意围观人员的鼓励或者嘲笑。

大致能想到的是这步迈好了,然后就去迈下一步。

脑子里一直想着下一步,全程也就跑完了!

有一个老宅男和学霸,他散步的时间甚至成了邻居们对时的标志。

通常的情况是,当宅男出来散步,教堂的钟也就敲响了,这时候人们就知道

已经下午3点钟了。据说只有一次,他看卢梭的《爱弥儿》入了迷,忘记出门散步,造成市民一片混乱,一致认为教堂钟敲错了。 

他散步的路径也是固定不变的,沿着小路走八遍,耗时一小时。甚至散步时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并且在散步时不说话,用鼻子呼吸。

这个人就是伊曼努尔.康德!

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评》、《判断力批判》奠定了他在哲学界的地位,从而被誉为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和集大成者。

尽管康德对人性的思索超过了他同时代甚至后世许多年的哲学家。但他一生却没有离开过住处格尼斯堡小城方圆40公里的范围。

所以有人说:“康德所有的伟大历险都发生在他的头脑中。

/05/

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曾经说:

读德鲁克著作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管理很好的企业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

他这句话和我们当时的做法恰恰完全相反,不要说海尔,当时所有的中国企业天天在想办法做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比如说搞什么会战、誓师大会之类。

德鲁克的说法和我们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但是我仔细一想他说的很有道理。企业里的大多数事情都应该当作例行事务去管理。可是,当时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碰到什么事就去解决什么事,没有章法和预算。

一时的热血每个人都有。

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我是每个人的梦想,但99%以上的人都是想想而已:热血过了,涛声依旧。

所以我们的古人说,要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

没事儿的时候想一个远大目标很容易,想一百个也不难,难在有一个目标后能够去做下去。

许多人是夜里做了许多梦,醒来还是在床上,最后却连床也不愿意起!

/06/

就像整天嘴里挂着创业的人其实是在秀创业一样,整天吆喝奋斗、学习、思考的人也是在秀这些他们没有的东西。

真正有所追求并取得成就的人,日子远没有秀创业、学习和奋斗的人精彩和有趣。

康德能够写出各种著作,需要做多少抽象、严谨和深入的分析才能表达出来,可以想见在他的大脑里面每天都是持续不停的运转。

但人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每天生活古板、从不旅行、生活无趣的宅男形象。但着只不过是我们的感觉,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这类人的感受,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要比我们有趣的多:

“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并将知识提高到教养与智慧高度的人,不会感到无趣。

因为他们对所有事情的兴趣,都是一天比一天更强烈。即便他们所见所闻与他人相同,他们也能从普通的事情中轻而易举地发现教训与提示,并发现填补思维空隙的东西。

也就是说,他们的每一天都点缀着解谜与获得知识的乐趣,过着极其有意义而又充实的生活。

对他们来说,世界永远都不会让他们厌倦。他们就好像身处热带雨林的植物学家一样。每天的生活都充满发现与探索,因此他们绝不会感到无聊。”

即便是娱乐圈的人,那些有大成就的人也是无趣的人,譬如陈道明、梁朝伟等等都是宅男。

管理良好的企业都是单调乏味、波澜不惊的,因为他大部分事物都已经按部就班的去运转。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想更好的服务于客户、创造新的产品。

想成为任何领域的顶尖高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

如果不能将这个过程中的大部分动作转化成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套路,让它无需思考自动运行,就像跑步那样,只需要专注于下一步如何迈好。而是每次都要热烈的讨论和设计,这样虽然看起来很有趣,但一定是低效率甚至没效率的。

也只有将大部分工作套路化,我们才能有时间去解决更复杂困难的问题,才能在没人喝彩和关注、没人理解无人倾诉和交流、个人懈怠甚至想要放弃时仍然能够依赖惯性一样的前进。

许多人认为旅游、唱K、喝酒、看电影、讲段子、跟热播电视剧才是有趣和快乐,但为什么思考、写作、解决问题不能是某些人的快乐呢?

有趣和有成就之间其实并不冲突,只不过高级的有趣你看不懂而已。(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该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京东购买。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关注知识管理中心公众号:KMCenter

发送“1”可以获取大量高效学习、企业知识管理、个人成长文档、PPT

职场的知识分三种:人工智能时代,学什么知识更有价值不会被取代?

职场的知识分三种:人工智能时代,学什么知识更有价值不会被取代?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为人工智能准备高质量的知识内容,如何搭建和运营AI知识库 ·

/01/

不少人觉得,自己这么努力,爱学习爱思考,专业知识也很扎实。但为什么却得不到认可?

同事老板虽然觉得你也不错,但却没有达到你认为自己那样的水平。更麻烦的是,就是外边的客户仿佛也不怎么认你的专业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多,但你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一定是原因之一

个人的知识结构是指个体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个人目标,应该具备的涉及不同主题和领域知识的搭配和安排。

其中涉及到的主题和领域知识可能具备相关性,也可能完全无关。

譬如一个人从事社会化营销的岗位,他除了需要具备营销的知识外,还需要对互联网技术平台(营销的渠道)熟悉,最好能理解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这里面营销、互联网技术平台、社会心理学是3个不同的领域,但这个岗位中都需要。

知识结构跟人的岗位紧密相关,为了完成岗位的工作需要去学习适合岗位的知识。同时,知识结构也跟个人的发展目标、发展阶段甚至价值观、愿景相关联,一个初级的销售跟一个资深销售的知识结构构成会不同,一个希望成为CEO的销售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又要增加很多。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每个职场人的知识结构在框架上又有共同性,差异化的是框架里面的细节。

第一个维度是元知识(基础)的维度。

这里面涵盖了“处理信息和知识”的知识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无论将来做什么岗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都需要的知识内容。

譬如:

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知识工作者一生都需要持续学习,做任何岗位和职位中的佼佼者都擅长学习,所以关于提升学习能力的知识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元知识。

大部分人都知道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但真正会学习的却是少数,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关于如何表达的知识: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语言出现极大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文字则是更精确的表达方式,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能力,这里面也涉及到许多知识,这也是知识工作者都应该去掌握的内容。这里面还涉及到表达的载体和不同语言(外语),word、ppt、思维导图、语音、视频等等都需要了解。

关于如何思考的知识:人的行动是受思维支配的,关于正确的思维模式、基础的思维能力(概括、提炼、分类、概念等)、相应的思维技术前人已经有成熟的内容,都需要先学习才能转化成自己的实践和习惯,这也是一个职场人应该主动去学习掌握的内容。

当然,元知识这个维度其实还有很多,基本的数理化、历史、地理、哲学等都算,但这部分内容大部分人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都有所涉猎,在职场就讲的少了。

在人工智能时代,元知识就更加重要:

因为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岗位可以干一辈子,都涉及到转换岗位赛道的问题。只有掌握元知识,才能保证面临职业赛道转换的时候游刃有余,否则可能在你遇到换岗位的时候,陷入郁闷的境界。

/02/

第二个维度关于专业知识的维度。

未来的社会一定是专业的社会,优秀的职场上一定有自己的专业。但这里的专业并非仅仅指技术工作才叫专业,管理、销售、行政都是专业,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专业立足,所以专业知识是最多需要掌握的内容,但这里也是差异最大的部分,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

譬如机械工程师,除了需要掌握如何画图、公差配合、设计的知识,还要了解材料的知识、工艺的知识、产品的知识、机械自动化的知识内容。其上的还有关于质量的知识、背后有数学知识等内容。

关于专业知识,这里面越是高手需要掌握的内容越是“功夫在诗外”,曾任百度CEO的陆奇说过:
“如果把深度学习真的要想彻底,必须把物理重学一遍,把生物学看一遍,再把进化论再看一遍。因为深度学习跟这些东西完全相关,自己肯定想不清楚,要彻底想清楚,必须学。
另外,学产品,我以前跟所有的工程师都讲,如果不懂产品,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最好的工程师。真正要做世界一流的工程师不光要懂产品,还要懂整个商业,懂生态。因为你的工作的责任,是能够看到将来,把技术展望到将来的需求,把平台、把开发流程、把你的团队为将来做准备。所以学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例子我觉得很好的说明了知识结构的问题,是央视前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上说的:
“我举了个例子,我和很多化妆师合作过。一流的化妆师,化妆前会去现场看灯光,会问导演整体节目风格,后期怎么做。然后才化妆。
二流的化妆师,会给你带各种保护你衣服的围裙,甚至提前给你敷个面膜。三流的化妆,就化妆。
可能技法还不错。总结下,一流的工作是了解上下游的工作流程的,并且关注产品最后的效果,而不是自己流程结束的效果。二流的工作,至少关注和自己工作相关的用户体验。三流的工作就是扫门前雪扫了而已。”

第三个维度是关于客户知识的维度。

任何一个人都是在社会中生存的,你的抱负和才能也只有服务别人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任何专业的人都需要深入了解、洞察自己的客户,知道他们个性特点需求,越是水平高的人对客户的理解越深、越多。

这里所说的客户可能是一个机构也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在你服务的机构外部如跟你签合同付款的公司,也可能是你公司内部的上下游、你的领导同事下属,他们都是客户,甚至你也可以将竞争对手看作客户一样去研究和关爱。

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里面有一节专门讲用户思维,而养成用户思维的前提是了解客户、认识客户,掌握客户的需求规律。这一方面的知识越多,对客户的洞察越深刻。

1955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学者罗伯特•卡茨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一文。

在该文中他提出,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其实不仅仅是管理者,任何职场人都需要以上三种技能,并且随着你工作经验增多,对于人的人际技能、概念性技能的要求愈发提高。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一个新入职的程序员只需要coding就行了,而之后的高手们则需要更多的去跟人打交道(分析需求、了解运营),大部分工作都类似。

关于客户的知识,从宏观的客户基本情况到客户的需求特征、客户的文化与偏好、客户的标准规划等,到微观的客户具体经办人的一切,都属于应该掌握的知识。

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掌握客户知识成了核心要素之一。

但困难的地方在于,关于客户知识的内容,大部分书籍上没有写,需要你自己通过靠观察、归纳概括、提炼形成,难度很大。

这也是大部分专业知识很强却得不到认可的底层逻辑。

相关链接

企业AI知识库搭建与运营培训课程
呼叫中心AI知识库培训课程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课程

知识库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AI知识管理知识库软件系统清单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AI知识库系统清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标记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