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NB的知识管理软件和工具,都无法解决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

为什么多NB的知识管理软件和工具,都无法解决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

知识与信息同属一个连续体,但并非同一概念,且知识问题无法仅通过信息工具解决。

客户常常会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需求:“我们存在知识管理方面的问题。项目团队无法获取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希望你们能协助我们开发一个更完善的系统,用于存储和获取项目信息。”

他们面临的确实是知识问题,具体表现为无法获取项目知识。但他们认为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分类法、元数据、门户平台和搜索功能等信息工具来解决,觉得只要能更便捷地获取项目文档,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然而,知识问题无法仅靠信息工具解决(我强调 “仅靠”,是因为这些工具最终会成为知识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原因如下:

首先,组织内部的大部分知识从未被转化为信息形式进行记录。

人们所知的远比能表达的多,能表达的又远比能书面记录的多。据估计,组织中高达 80% 的知识都未形成文档,只能通过人际网络、实践社区以及 “同行协助”“知识交流” 等对话式流程获取。信息工具无法触及这类知识。

其次,一个常见问题(也是前一点的必然结果)是,项目知识可能从未被记录在项目文档中。

项目团队可能从未产出过知识产品,因为工作计划中根本未包含相关任务,也没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导致知识始终未被记录。有些项目或许会零散记录一些简短的经验教训,但由于缺乏对内容质量的管控,这些记录往往质量低下。要让这类知识首先得以记录,就必须引入团队反思和经验总结流程,并明确相关责任与质量管控机制。因此,即便能更便捷地获取项目文档,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 能了解项目做了什么,却无法知晓团队从中学到了什么,或事后反思时认为本该采取哪些不同做法;
  • 能看到项目的支出情况,却无法得知价值来源,也不明白超支的原因;
  • 能找到演示文稿和报告,却看不到对成败原因的分析。
大部分知识是以隐性知识方式存在的

第三,(由前两点衍生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绝大多数项目信息本身并不属于知识范畴。

若将项目文档作为知识来源,相当于依赖一种高度稀释的信息源 —— 其中冗余信息多,有效知识少。许多文档仅具备事务性用途(如报告、备忘录、发票、图表),即便搜索功能再强大,从中寻找知识内容也如同 “大海捞针”。若想留存和传递 “针”(指知识),“干草堆”(指普通项目文档)绝非合适的存放之处。

第四,即便项目文档中包含已整理成文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往往分散在众多文档和不同项目中。

比如,项目 A 可能在某个特定流程、产品或客户方面积累了少量经验,项目 B、C、E、Z 也可能有类似零散知识,但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专门流程,这些零散知识就无法被整合、提炼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管理零散知识与管理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最后,许多知识问题本质上与文化相关。

无论经验总结多么重要,员工的激励机制都倾向于让他们急于投入下一项工作,而非花时间反思经验教训;有些员工不愿分享知识,认为将知识据为己有有助于提升自身在组织内的地位和价值;还有员工存在 “非我发明综合征”,宁愿重新摸索,也不愿借鉴已有经验。如果员工本身没有获取知识的意愿,即便找到知识也不愿运用,那么整理项目信息便毫无意义。我常常用教孩子读书的例子来类比:首先要培养孩子对书籍的热爱,让他们渴望阅读故事,之后再去整理藏书 —— 整理是后续步骤。同理,在知识管理中,要让组织发挥信息整理的作用,第一步便是培养员工对知识的渴望。

只有当我们确保以下几点后,信息工具才能真正发挥出色的辅助作用(成为我上周提到的知识工作流程中的一部分):项目知识得到收集、项目产出高质量的知识产品、这些知识产品被整合为系统性知识体系,并且组织内部存在对知识的需求、员工会主动去获取知识。

优化信息管理有助于解决知识问题,但无法仅凭信息管理独立解决。若存在知识问题,不仅需要信息管理,更需要知识管理。

来源:Nick Milton博客

原文标题:Why you can’t solve knowledge problems with information tools alone

相关链接

企业AI知识库搭建与运营培训课程
呼叫中心AI知识库培训课程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课程

知识库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AI知识管理知识库软件系统清单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AI知识库系统清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标记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