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知识的主要类型:多个维度分类的实践

组织知识的主要类型:多个维度分类的实践

编译/刘枫宁

组织知识的几个维度分类: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指未形成文档记录的知识,涵盖员工的技能、能力、想法与经验。员工自身可能并未意识到其隐性知识的广度,以及这些知识对他人的潜在价值。

隐性知识:源于个人经验与场景的内在认知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我们从个人经验与具体场景中积累的知识。这类信息或数据最难用文字记录、用语言表述,也难以转化为有形的呈现形式。

例如,想象学习制作祖母的招牌饼干食谱。她固然会把食谱卡片交给你,但当你实际操作时,总会觉得缺少些什么。而祖母经过多年实践,早已掌握了面团的 “最佳触感”,以及饼干在烤箱中 “刚刚好” 的烘烤时长 —— 这些就是隐性知识。

职场中的隐性知识案例

在职场中,隐性知识是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在企业特定场景下的应用。当员工更换工作时,其内隐知识的应用方式会因新企业的独特性而调整。比如,一位销售代表不仅擅长出色地演示产品,还在与潜在客户沟通中,凭经验掌握了对方 “准备购买” 的特定信号 —— 这种 “识别购买信号” 的能力就是隐性知识。

以下是职场中隐性知识的其他常见案例:

  • 对团队激励方式的直觉性理解
  • 运用天生能力促成销售成交
  • 洞察人际互动中的细微差别
  • 化解客户对产品的异议(销售异议处理)
  • 产生突破性想法或创新性解决方案

隐性知识的传递方式

隐性知识的传递未必遵循结构化流程。根据《职场学习期刊》(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发表的一项研究,专业人士必须找到方法,将自身隐性知识转化为可表述的形式,并与他人共享。这一过程可通过反思总结、分享工作故事,以及其他沟通形式实现。

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

这类知识通常被广泛理解和应用,但未经过正式表述,例如最佳实践或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内隐知识:显性知识的实际应用形态

内隐知识是显性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你的组织中,内隐知识的案例可能随处可见。例如,当你询问团队成员如何完成某项任务时,这个举动可能会引发一场对话 —— 讨论完成任务的不同方案及可能的结果,进而形成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流程,以确定最佳行动方案。而团队成员的内隐知识,正是这场对话的核心:它指导了 “如何做”,也预判了 “可能发生什么”。

内隐知识的常见案例

可跨岗位迁移的最佳实践与技能,是内隐知识的典型代表。具体来说,这类内隐知识通常包括以下场景:

  • 谈判技巧的实际运用
  • 高效销售话术的交付方式
  • 冲突解决的具体思路
  • 快速决策的实操能力
  • 组织文化的理解与融入方法

什么是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

在任何组织中,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都是利用率最低的知识类型。这类知识源于以下三方面:

  • 实际场景或应用经验
  • 在职学习所得
  • 个人偏好习惯

随着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的增加,他们会形成独特的工作方式。这些方式可能与公司正式的标准作业程序(SOPs)完全不同,但能有效解决问题。例如,你可能要求数据分析师每周生成一份报告,而每位分析师都有自己的报告生成方法 —— 这就是内隐知识。

从组织层面来看,内隐知识较难管理,因为它通常没有形成文档记录。如果没有主动询问团队成员的工作流程,这类信息很可能不会被记录在知识管理系统中。这些因素也使得内隐知识难以传授。

若核心员工离职会发生什么?所有内隐知识都将永久流失。即便你信任某位员工负责重要流程,其经验也无法与团队其他成员共享。内隐信息的 “孤岛化” 可能导致企业错失提升绩效、提高效率的重要机会。

尽管管理内隐知识存在挑战,但它对企业具有重要价值,理应被记录下来。知识管理能帮助企业收集、记录内隐知识,并将其用于业务实践。合适的知识管理平台可助力企业掌握内隐知识,并实现以下目标:

  • 提升员工协作效率
  • 增强员工工作自主性
  • 投入资源培养团队技能
  • 让团队成员在需要时获取所需信息
  • 记录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内隐知识未必是笼罩在企业之上的 “阴影”。诚然,它确实有些模糊难辨,但只要方法得当,你依然能将业务中的 “操作方法”(how)记录下来。

隐性知识与内隐知识的核心区别

如前文所述,内隐知识是团队成员那些不那么显性的经验与技能。由于其细微差别难以察觉,它常被误认为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一种几乎无法文档化的知识类型。结果便是,大量有价值却被错误分类的内隐知识最终被搁置,未能发挥作用。

下面我们将梳理隐性知识与内隐知识的几点区别,帮助你清晰识别那些 “可记录、应分享” 的宝贵信息。

1. 可表述性(Articulation)

隐性知识的核心是直觉。它是一种 “自己都未察觉拥有” 的知识,通过经验积累形成,以直觉反应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很难将员工的直觉从其脑中提取出来,纳入知识管理平台。

而内隐知识能够被表述(尽管有时难度较大)。例如,琼(Joan)可以花时间梳理自己的数据提取方法,并将其记录在知识库中,供所有人查看和借鉴。换句话说,我们能够识别、表达并捕捉内隐知识。

2. 可传递性(Transferability)

隐性知识难以传递。你无法通过培训让某人 “更擅长销售”“更擅长写作” 或 “更擅长招聘”—— 这类能力往往取决于个人经验与直觉。这也是并非所有人都是天生销售人才的原因。

与隐性知识不同,内隐知识完全可共享,这使其对组织具有极高价值。若员工执行相同任务却采用不同方法(他们自己可能都未察觉),通过规范记录,这些方法就能被所有团队成员共享。

3. 可应用性(Application)

隐性知识与本能和直觉反应相关,源于个人经验且难以共享。例如,丹(Dan)是处理难缠客户的 “金牌专员”,凭借某种独特方式安抚客户情绪。由于这是一种随他职业生涯携带的隐性技能,即便丹能以某种方式识别并向同事解释(这种可能性极低),其他团队成员也难以将其应用到自身工作中。

内隐知识则聚焦 “方法”。它可能是某位员工 “邮件写得比其他人好”(尽管接受过相同培训),可能是明星销售 “成单率比其他人高 50%”,本质是 “某人如何完成某事” 的技巧 —— 即员工如何运用其人生积累的隐性信息开展工作。

员工的内隐知识可被其他同事运用。只要将内隐知识梳理、记录到知识库中,所有员工都能将其融入自身工作流程。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易于阐述、记录和分享的知识,例如操作手册、流程规范、数据库及报告等。

隐性、显性与内隐知识:价值与差异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的核心区别,在于其在企业场景中被捕捉与运用的过程。

例如,显性知识已形成文档记录,可轻松共享。它常被用于新员工培训,确保所有人对 “如何开展工作” 有统一认知。

与之不同,内隐知识通过员工间的社交互动与非正式沟通传递。尽管它通常是最难捕捉和共享的知识类型,但对确保知识在不同代际员工间传承至关重要。

隐性知识通过经验积累获得,难以用语言表述。但它往往是企业中价值最高的知识类型 —— 因为它能帮助员工快速、高效地决策与解决问题。

若你正在开展知识审计(这是任何知识管理策略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理解这三类知识的定义与构成逻辑,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关于不同主题的事实性知识,包括理论与概念。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与流程相关的知识,涉及如何按步骤完成特定任务。

个体知识(Individual Knowledge):

员工个人拥有的知识,通过个人经验积累与技能应用获得。

集体知识(Collective Knowledge):

源于团队内部及团队之间的互动、协作与共享经验而形成的知识。

相关链接

企业AI知识库搭建与运营培训课程
呼叫中心AI知识库培训课程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课程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专家田志刚介绍

知识库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AI知识管理知识库软件系统清单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AI知识库系统清单

其他知识类型

除显性知识(Explicit)、内隐知识(Implicit)与隐性知识(Tacit)外,知识还可根据其性质与用途分为其他类型。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知识类型可能存在重叠。但具体采用何种分类方式区分知识,需由知识管理者及负责知识管理维护的人员决定。为提供更多参考,以下介绍职场中其他常见的知识类型。

1. 描述性知识(Descriptive Knowledge)

描述性知识指理解 “事物是什么” 或 “事物如何运作”,本质是对概念或流程的特征进行描述。

例如,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包括不同部门及其职能),或掌握生产流程包含的具体步骤,都属于描述性知识。

2. 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

领域知识是特定领域或行业内的专业认知与主题专长。

例如,软件工程师具备的领域知识包括编程语言、软件开发方法学,以及网络安全最佳实践。

3.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程序性知识聚焦 “如何做某事”,通常以步骤或行动序列的形式呈现。

例如,网络工程师排查网络连接问题时,会通过检查线缆连接、使用 “ping 命令” 测试网络连通性 —— 这类 “排查步骤” 相关的知识就是程序性知识。

4. 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

条件性知识指知道 “何时” 以及 “为何” 使用特定信息或技能。

例如,客户服务代表会根据情况运用 “冲突缓解技巧”:仅当客户表现出愤怒或不满迹象时,才会启用这类技巧。

5. 概念性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

概念性知识是对底层原理、理念,以及不同信息间关联关系的理解。

例如,管理者理解 “客户服务中的员工敬业度” 这一概念,同时清楚它与 “认可机制”“成长机会”“工作生活平衡” 等各类因素的关联 —— 这种对 “概念及关联” 的认知就是概念性知识。

相关链接

企业AI知识库搭建与运营培训课程
呼叫中心AI知识库培训课程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课程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专家田志刚介绍

知识库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AI知识管理知识库软件系统清单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AI知识库系统清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标记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