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模型:ARCS 教学设计模型
作者:塞尔哈特・库尔特(Serhat Kurt)博士 发布日期:2021 年 1 月 30 日 更新日期:2022 年 10 月 17 日
ARCS 是一种聚焦于动机的教学设计模型,由约翰・M・凯勒(John M. Keller)提出。
随着在线学习的兴起,教育界对约翰・凯勒的动机教学设计模型重新产生了兴趣。在线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在传统课堂中更具挑战性。凯勒的这一模型为在线教学全程维持学生的学习专注度提供了方法。该模型以期望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若人们感知到某项活动与满足个人需求相关(价值层面),且对活动成功抱有积极预期(期望层面),则会产生参与该活动的动机”(Keller,1987)。
动机设计被定义为 “安排资源与流程,以改变人们动机的过程”(Keller,2010)。凯勒的动机教学设计模型也被称为 ARCS 模型,这一缩写代表了四种用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注意力(Attention)、关联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度(Satisfaction)。
每个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子类别,且所有子类别可整合为一个系统性的动机激发流程。
注意力(Attention)
ARCS 缩写中的第一个字母 “A” 代表注意力。无论是在线学习还是课堂学习,在任何学习活动开始前,教师都必须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注意力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让学生参与到主题中至关重要,这可通过迎合班级学生的兴趣来实现。我们可通过以下三种具体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感知唤醒(Perceptual Arousal):利用惊喜元素吸引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使用一个印有问号的不透明袋子作为课程导入的 “钩子”。
- 探究唤醒(Inquiry Arousal):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不同的想法或解决方案。
- 多样性(Variability):提供多种媒体形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兴趣。例如,教师可先通过投影仪展示具体步骤,再将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关联性(Relevance)
ARCS 模型中的第二个字母 “R” 代表关联性。要让学习者记住所学知识,他们必须认为学习体验具有意义或相关性。确保所教内容与学生相关,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 目标导向(Goal Orientation):向学生清晰传达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概率。例如,教师可向学生解释学习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 动机匹配(Motive Matching):使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动机相匹配。例如,教师为课堂任务提供灵活选择,如允许学生通过演示文稿或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 熟悉度(Familiarity):将所教内容与学习者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关联。
自信心(Confidence)
ARCS 模型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C” 代表自信心。这指的是学生对自身完成任务能力的信念,以及对自己取得成功的信心。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融入提升自信心的教学策略:
- 学习要求(Learning Requirements):清晰列出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确预期。例如,教师可提前告知评价要求,并展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案例。
- 成功机会(Success Opportunities):设计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任务,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学生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后,教师提供建设性反馈。
- 个人责任感(Personal Responsibility):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成功与自身努力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师在反馈中可表扬学生的努力付出。
满意度(Satisfaction)
ARCS 模型的最后一个字母 “S” 代表满意度。满意度对学习的持续成功至关重要。若学生对学习结果感到满意,他们的学习动机将更强。教师可通过在课堂中实施以下不同策略来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 内在强化(Intrinsic Reinforcement):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例如,教师邀请往届学生参与当前课堂,这些学生可提供鼓励和实用建议,或分享所学知识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
- 外在奖励(Extrinsic Rewards):常规性地提供建设性反馈和积极评价。例如,教师为达成个人目标或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颁发证书。
- 公平性(Equity):制定清晰的标准和准则,并始终如一地执行。例如,教师使用统一标准评价所有学生的项目,并在反馈中提供与学习目标直接相关的后续改进步骤。
ARCS 动机模型不仅明确划分了不同类别,且为每个类别提供了促进学生参与的具体策略,同时还包含一个由 10 个步骤组成的动机设计流程。这些步骤帮助教师识别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学生取得成功。
在步骤 1 至步骤 4 中,教师首先获取并分析课程相关数据(包括学生动机和课程内容),旨在识别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在步骤 5 至步骤 8 中,教师尝试确定可帮助激发学生动机的潜在策略,并将这些策略融入教学以吸引学生参与。在步骤 9 和步骤 10 中,教师设计具体学习任务,并对任务效果进行评估,重点关注所采用的动机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有效性。以下表格简要总结了这 10 个动机设计步骤:
动机设计步骤
阶段 | 具体内容 |
---|---|
分析(Analyze) | 获取课程信息获取受众(学生)信息分析受众动机分析现有材料中的动机策略 |
设计(Design) | 描述动机目标与评估方法确定潜在策略设计策略将动机策略与教学计划整合 |
开发(Develop) | 开发学习材料 |
评估(Evaluate) | 评估学生反馈 |
ARCS 模型应用案例
案例 1:K-12 阶段 —— 回收单元教学
- 注意力(A):展示垃圾填埋场、垃圾运输船等相关图片。
- 关联性(R):让学生记录每日垃圾日志,统计 24 小时内个人丢弃和回收的物品。
- 自信心(C):让班级学生共同制定校园回收项目计划。
- 满意度(S):单元教学结束时,统计并公布因班级努力而增加的回收物品数量。
案例 2:培训场景 —— 客户服务培训
- 注意力(A):以一段幽默的 “反面案例” 视频开场。
- 关联性(R):培训全程使用与员工实际工作相关的场景(可从培训前的调查或领域专家处获取这些案例)。
- 自信心(C):设计操作指南,明确所需回应的结构和类型,确保指南易于使用和应用。
- 满意度(S):在培训中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当学员遵循正确步骤时,针对具体环节给予表扬。
参考文献
- J.M. Keller. 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he ARCS model approach (1st ed.), Springer, New York (2010)
- Keller, J. M. (1987a).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2–10.
相关链接
企业AI知识库搭建与运营培训课程
呼叫中心AI知识库培训课程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