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与分类法(Taxonomies)、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s) 的区别和联系

什么是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与分类法(Taxonomies)、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s) 的区别和联系

如果您的数据能自行连接会怎样? 

想象一个既能存储信息又能理解所有信息如何关联的系统。这就是本体论(Ontology)的力量。

什么是本体论? 

在信息科学中,本体论是一种用于在特定领域内表示知识的结构化框架。更简单地说,它通过定义的关系连接对象和概念,创建一个模型,从而实现更好的数据组织、互操作性和智能自动化。

该术语起源于哲学,指对存在和实体的研究。在信息系统的语境下,本体论为理解和分类信息提供了逻辑结构,使其成为人工智能(AI)、大语言模型、企业知识管理和搜索技术领域的必备要素。

本体工程(Ontological engineering) 是人工智能(AI)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专注于创建结构化框架来表示知识。它帮助人工智能系统高效地理解、管理和连接复杂信息。

简而言之,本体提供了一种形式化方法来描述特定领域内的概念、关系和数据。它们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NLP)、语义网(Semantic Web)和医疗保健等领域,以确保系统能够进行推理和决策

在数学上,本体论建立在图论(graph theory)之上,图论使用节点(nodes)和边(edges)来建模实体之间的关系。与传统数据库或分层分类法(taxonomies)不同,本体论允许复杂、多维度的连接,这使得它们在微妙关系驱动决策的领域尤其有价值。

本体论的组成部分 

本体论使用结构化元素来分类和连接信息。其核心组件包括:

  • 类(Classes):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分组。
    • 示例:在医疗本体论中,“患者”(Patient)和“初级保健医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将是不同的类。
  • 实例(Individuals):类中的特定成员。
    • 示例:特定的患者,如John Doe,是“患者”类中的一个实例。Smith医生将是“初级保健医生”类中的一个实例。
  • 属性(Properties):定义类中所有成员特征的属性。
    • 示例:“患者”类可能具有“病史”(medical history)或“保险公司”(insurance provider)等属性。尽管具体的值或细节对每个实例是唯一的,但属性类别适用于类的所有成员。
  • 子类(Subclasses):继承更广泛类属性的、更具体的分组。
    • 示例:“患者”和“初级保健医生”都是更广泛的“人”(People)类的子类。由于所有人都有姓名和联系信息,这些属性将被两个子类继承。
  • 关系(Relationships):明确定义的类或实例之间的连接,用于建立意义和结构。关系可以像类和实例一样被查询、过滤和分析。
    • 示例:诸如“有初级保健提供者”(has primary care provider)的关系将“患者”类中的一个实例与“初级保健医生”类中的一个实例连接起来。

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知识,本体论使系统能够识别模式、推断关系并改进数据检索。与僵化的分层结构不同,本体论创建了灵活、互联的模型,支持搜索、自动化和AI驱动的洞察。

其可视化可能如下所示:

本体论的类型

本体论可根据其表示的知识类型及其在特定领域中的用途进行分类。这些模型有助于构建和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支持各种人工智能应用。

以下是人工智能中使用的主要本体论类型:

  1. 领域本体论 (Domain Ontology)
    领域本体论描述特定领域或学科中的概念和关系。它表示该领域内使用的知识和术语,帮助人工智能系统理解特定领域的数据。
    示例:
    • 医疗健康本体论:定义疾病、症状、治疗等医学概念及其关系。
    • 电子商务本体论:表示产品、类别、价格、客户偏好等概念。
  2. 任务本体论 (Task Ontology)
    任务本体论专注于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所需的过程和动作。它旨在指导人工智能系统理解和执行任务。
    示例:
    •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RPA):在仓库环境中定义“导航”、“拾取物体”、“放置物体”等动作。
    • 人工智能规划系统:描述特定任务的知识,如“规划配送”、“安排预约”。
  3. 应用本体论 (Application Ontology)
    应用本体论是为特定应用量身定制的,专注于解决特定行业(如医疗、金融或教育)中的问题。它们定义与应用需求直接相关的概念。
    示例:
    • 金融本体论:包括贷款、信贷、交易和金融规则等概念。
    • 法律本体论:定义法律术语、关系和法规,用于合同分析等系统。
  4. 上层本体论 (Upper Ontology)
    上层本体论为跨领域的知识表示提供了一个高级框架。它定义了诸如“对象”、“事件”和“过程”等通用概念,这些概念随后在特定领域的本体论中得到进一步细化。
    示例:
    • 基本形式化本体论 (BFO):提供可在任何领域使用的基本类别,有助于标准化知识表示。
    • 通用形式化本体论 (GFO):描述时间、空间和实体等高级类别。

相关链接

企业AI知识库搭建与运营培训课程
呼叫中心AI知识库培训课程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课程

知识库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AI知识管理知识库软件系统清单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AI知识库系统清单

本体论 vs. 分类法(Taxonomies) 

分类法是一种结构化的分类系统,将信息组织成一个层次树(hierarchical tree)。

分类法中的每个术语与其他术语存在更宽泛(broader)或更狭窄(narrower)的关系,从而创建一个清晰的、自上而下的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分类法会使用叙词表(thesauri)进行扩展,引入同义词、相关词和优选词,但其底层结构仍然是严格分层的。

如果您将分类法可视化,它具有树状结构。更高级别的术语构成一个宽泛、稳定的主干,分支成多个更具体的术语。

另一方面,本体论则更加灵活。本体论不是简单的层次结构,而是定义了概念之间的多种关系类型,允许更复杂的、网状连接。

左侧为分层分类法结构,右侧为网状本体论结构

[图示:左侧显示树状分层分类法结构,右侧显示网状本体论结构。] 左侧为分层分类法结构,右侧为网状本体论结构

分类法可能将“狗”(Dogs)定义为“动物”(Animals)的一个子集,而本体论则可以表达额外的关系,如“狗由人拥有”(Dogs are owned by People)或“狗需要兽医护理”(Dogs require Veterinary Care)。

本体论 vs.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s) 

知识图谱(KGs)因其在推动人工智能和改善搜索技术方面的作用而备受关注。但既然它们具有本体论结构,它们与本体论本身究竟有何不同?

最简单的理解方式是:本体论是提供结构的蓝图(blueprint),而知识图谱是结构的具体实现(brought to life)。

本体论定义对象和概念、它们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识图谱则应用该结构,通过语义关系(semantic relationships)连接来自不同来源的真实世界数据。

再次使用我们的医疗本体论示例,一个本体论可能定义每个“患者”都具有姓名、出生日期和病史等属性。知识图谱则在该结构基础上,将真实的患者记录链接到这些属性,使系统能够将个体与其医生、治疗计划和预约历史联系起来。

但这种区分为何重要?

没有本体论,知识图谱就缺乏结构;没有知识图谱,本体论就停留在理论层面。两者结合使用,可以解锁更智能、更直观的数据驱动解决方案。这种整合使人工智能系统能够从海量数据集中提取相关信息,帮助组织打破数据孤岛(data silos),并通过连接概念而不仅仅是匹配关键词来提高搜索准确性。

为什么本体论有用? 

本体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方式来组织和连接信息。对于企业而言,本体论可以通过链接存储在不同系统中的数据,并使数据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确且可用,从而打破信息孤岛。这种整体连接有助于确保部门和团队在关键概念的理解上保持一致。

本体论还通过提供语义丰富(semantic enrichment)来增强文档和文件的意义。这种附加的上下文提高了搜索准确性,并在系统内驱动更相关的推荐,使查找和应用正确信息变得更加容易。

本体论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它们进行推理(inferences)的能力。

例如,在之前的医疗本体论中,“患者”和“初级保健医生”都是更广泛的“人”类的子类。这个类定义可能规定“人”类的所有成员都具有“姓名”属性。

有了本体论,软件系统可以自动推断每个患者都有姓名,这仅仅是因为“患者”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更简单地说,本体论使计算机能够知道信息,而无需被显式编程以识别每一个细节——这要归功于对象之间的关系。

应用本体论 

本体论提供了连接和结构化信息的强大方法。这使得它们成为寻求打破数据孤岛、增强搜索、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应用的组织的有价值工具。在改善知识管理和互操作性方面,尤其是在优先考虑数据驱动决策的企业中,它们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标记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