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专家与领域行业专家的区别:为什么都是企业专家了,失业后还找不到工作?

岗位专家与领域行业专家的区别:为什么都是企业专家了,失业后还找不到工作?

作者:田志刚

农业社会的特征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生产可以满足大部分自己和家庭的需要,所谓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此后才产生了基于分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为分工极大提升了生产力。

当今时代,即便是在数万人的机构内,从事相同工作的人数量也很少,同样的岗位上可能最多也就几个人,他们做类似的工作。

所以,岗位的专家就很多:这个事情只有你们几个做,你只要比其他人做得好一点,就能成为这个机构的专家。

而且,越是管理水平高的机构,分工越细,所谓的专家越多。

但这种岗位专家有很大的问题:

第一个是这个专家水平只是跟自己的同事相比,如果该工作和职能在你所在的机构属于非主要的业务,那可能你们机构这一部分的水平就不高,即便你是其中最好的水平,放到社会、领域和行业层面上去看,水平甚至连中等都算不上。

第二个是在某个岗位上的专家,你之所以能完成任务和工作,是因为该机构提供了上下游全面的协助、或有丰富的资源支撑,你只会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任务。但当这些协助和资源不存在的时候,你甚至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协助和资源,因为你之前认为这些资源和基础是前置条件,而且认为他们自然存在。

这就会出现许多岗位专家,当出现变动需要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可能没有很高的竞争优势。

或者进一步,即便入职了,当仍然去做自己熟悉的工作时,却做不好做不成(因为缺乏了相应的资源和协作)。这大概是许多从大公司跳槽出来的业务专家,到新地方却毫无作为的原因。

结果就是,原来很多专家出来后仍然找不到工作,或者换个机构却干不好自己熟悉的任务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许多体制内的机构,只要年龄足够,有一定的经验,最后大部分人也都能评上一个或多个高级职称。

但这些有高级职称的人就是真的专家吗?

真正的专家则除了会干活还搞清楚了干活背后的逻辑,他知道完成什么样的任务需要哪些支撑条件、各类资源,他还知道在资源不足的时候该如何做等等。他能站在更高层次看自己的能力,除了掌握how to的内容,更掌握了why的知识和判断。他的能力可迁移性更强,能够基于需求和场景的变化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推动工作,而不依赖于某家机构或某一种方法。

更关键的,他的水平不仅仅是一家单位认可,而是得到领域内同行们的认可。不仅可以帮助一个机构解决问题,他的经验可以提升到方法论层次,具备很强的经验知识化能力还可以帮助整个行业和领域提升。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之前在某些知名的机构和单位工作的人,现在跳槽出来给人讲课辅导,被称为专家的人,其实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仍然是岗位专家的水平,也需要真正的提升。

例如不少在X里、X为工作过的人出来讲课,他讲的逻辑自洽人们听的也很激动,但都不能落地也没什么用,背后其实就是上面说的这些人没搞清楚所谓的方法的适用环境、需要的资源约束等条件,最后造成听起来不错但做不起来的问题。本质还是这些人处于岗位专家水平。

概括一下,所谓的某家机构的岗位专家可能不一定是真的专家,其水平和能力只不过在某个限定范围内有过人之处,类似于农业社会每个村、每个镇都有自己的高手和专家一样。

这种专家在之前可能还可以舒服的过一辈子,但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仅仅成为村里的专家或者镇上的专家,则很难保持竞争优势。

只有真正提升自己的水平,被更广大的范围认可的专家才能站在更高位置上不惧竞争,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于领域行业的专家水平,则是更广泛的去对比,具备更持续深入的能力,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的书里面有详细的定义,在培养专家的课程中也有详细的讲述如何养成的方法论。

如何成为真正高水平的专家,感兴趣可以跟田志刚交流,他的微信号:511956894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标记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