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D人格的含义(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亲密关系中的吸血鬼
NPD人格定义:
NPD全称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其中的:Narcissistic是形容词“,personality disorder指性格错乱和障碍。
自恋(narcissism),这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变形记》 。在《变形记》第三卷中讲述了美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拒绝所有人的求爱,被复仇女神诅咒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未能得到回应而郁郁而终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这一故事引入了与自恋的构建相关的主题,直到1800年代后期,自恋才被用来定义心理状态。”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概念的形成
1898年,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将该故事和他在病人身上观察到的行为联系起来,1899年,Nacke评论埃利斯工作时首先使用了“narcissmus”这个短语。
随后在1910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著作《性理论三篇论文》中首先使用了“narcissistic”这一短语。1911年,奥托·兰克(Otto Rank)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论文,1914年,弗洛伊德发表论文《论自恋》,两人使用这一概念来描述心理动力过程,并指出它的特点是自我爱慕和以自我为中心。
此时自恋被视作一种过程或者状态,而非人格类型或人格障碍 。
1925年,罗伯特·韦尔德(Robert Waelder)发表了第一份病态自恋病例报告,并将其描述为“自恋型人格” 。瓦尔德将这类个体描述为表现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对自己的自尊极度关注,以及对他人明显缺乏同情心和关心。
1931年,弗洛伊德才将自恋和性格类型联系起来,认为自恋型的人通常高度独立、外向、不易被吓倒、好斗,且无法爱或承诺亲密关系。尽管存在这些问题,这些人往往能够引得他人的钦佩和关注,并且经常担任领导职务。而且弗洛伊德还将自恋和侵略性联系起来,随后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Wilhelm Reich)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恋和攻击性之间关系的理论 [3]。
1961年,Nemiah首次提出了自恋性格障碍(narcissistic character disorder),紧接着,Otto Kernberg在1967年对自恋型人格结构进行了临床描述,并在1970年进一步细化了这一概念,提出了区分健康自恋与病理性自恋的诊断标准。
而Heinz Kohut则在1968年正式提出了“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这一专业术语,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关链接
企业AI知识库搭建与运营培训课程
呼叫中心AI知识库培训课程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课程
知识库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AI知识管理知识库软件系统清单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AI知识库系统清单
NPD人格的特征:
NPD的特征特征和行为模式容易导致不健康的、具有挑战性的人际关系或亲密关系,对关系中的他人带来消极体验。
1.需要不断的赞美和崇拜,给人以傲慢自大的印象
NPD渴望持续的赞美和认可,他们可能会不断寻求他人的认可和崇拜。这将导致他们将关系视为维持自恋的工具,并从关系中“吸血”,关系中的他人则成为了用完即弃的“血包”。
NPD个体无理性地认为自己拥有特殊天赋和特权,藐视社会规范和他人权利,表现出自负、自夸和傲慢;
2.缺乏同情心,忽视他人需求。
NPD者通常只在乎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他们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也易于主动忽视他人的需求。这会导致与他们相处时他人感到被忽略和不被重视。当你表达痛苦,他们甚至可能会对此回以微笑。
3.以利用、掠夺为目的地与他人交往。
NPD个体利用他人以达成个人目的,没有同情心,不考虑他人权利和感受,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有些NPD者可能会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考虑这样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这可能导致他人感到被操纵和利用。
4.情感虐待。
一些NPD者可能会对他人进行情感虐待,包括指责、嘲笑、控制和羞辱。对他人的贬低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优秀的、处于高位的,同时也能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这种虐待可能导致他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自尊心受损。
5.不接受批评
NPD容易对他人的批评产生极端的反应,并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没错。这使得他人难以与他们建立健康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导致关系变得脆弱。
病理性NPD的诊断
DSM-IV沿用了DSM-III的多轴诊断策略和类别诊断标准,将人格障碍分为奇特或古怪型(A型),戏剧化、情绪化或不稳定型(B型)和焦虑或恐慌型(C型) ,NPD仍然属于B型人格障碍下。
DSM-IV
一种普遍的自大模式(在幻想或行为中),对赞美的需求,以及缺乏同情心,这些特征从成年早期开始,并在多种情境中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五项(或更多)中: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期望在没有相应成就的情况下被视作优越)。
(2)沉迷于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貌或理想爱情的幻想中。
(3)相信自己是“特殊”且独一无二的,并且只能被其他特殊或高地位的人(或机构)理解,或应该与他们交往。
(4)需要过度的赞美。
(5)具有特权感,即不合理期望特别优待或他人自动遵从他或她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剥削性,即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7)缺乏同情心:不愿意识别或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相联系。
(8)经常嫉妒他人或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9)表现出傲慢、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面对NPD如何保护自己
1.维护自身利益,坚守自我边界。
NPD只基于自身需求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常常无视他人边界,侵害他人利益。例如,偷看你的私密信息,要求你的无条件服从,随意处置你的私人物品等等。
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界限,不容忍任何侵犯。例如,当NPD者试图左右你的决策时,坚定地表达你的需求和立场。当NPD损害你的利益时,坚决地表达你的不满和这样做的后果。
2.使用有效的沟通技巧。
NPD对他人的情绪并不敏感,也难以理解他人产生情绪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但避免与NPD者陷入冲突。
例如,如果NPD者批评你,可以使用非攻击性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这能够让他们更明确地理解他们的当下的作为对你造成的影响。
3.从其他地方寻求理解和情感支持。
和NPD的相处也许会充满许多折磨和让你感到痛苦的时刻。而他们对你的不理解甚至指责会加倍地放大痛苦。你可以与亲朋好友分享这些经历,获得情感支持和建议。
例如,向朋友倾诉你与NPD的相处经历,以获得情感支持和意见。或者寻求心理热线或心理咨询的帮助,治愈自己。
NPD人格的形成因素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形成通常与遗传、早期养育环境、心理防御机制及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目前研究认为,先天生物基础(如基因、神经结构)与后天成长经历(如过度溺爱或情感忽视)是主要诱因,而个体在应对自卑或创伤时形成的病态自我补偿模式进一步固化了这一人格特质。
一、生物学因素
- 遗传易感性:部分研究发现,NPD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高,提示基因可能影响情绪调节、自我认知相关的脑区功能。例如,与自我评价、共情能力相关的前额叶皮层或边缘系统异常,可能增加人格偏差风险。1.
- 神经发育差异:脑成像研究表明,NPD患者处理自尊相关刺激时,腹侧纹状体(与奖赏机制相关)激活程度异常,可能导致对“被认可”的过度需求。2.
二、童年养育环境
- 矛盾型养育:
- 过度溺爱:父母长期夸大孩子的成就,灌输“特殊感”,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知,无法接受现实中的挫败。
- 情感忽视:父母冷漠或过度挑剔,可能使孩子通过虚构“完美自我”来逃避被贬低的痛苦,逐渐形成“虚假自体”。
- 创伤性经历:童年遭受虐待、欺凌或长期被贬损,可能催生“受害者-加害者”心理转换,即通过贬低他人来防御自身脆弱感。2.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畸变
NPD的核心特征(如自大、缺乏共情)本质是对深层自卑的补偿:
- 理想化与贬低:患者通过不断确认“自己优于他人”来缓解内在空虚感,例如将他人工具化以满足自我价值需求。
- 分裂防御:难以整合“优秀”与“普通”的自我状态,导致对批评极度敏感,并采取否认、攻击等方式维持“完美形象”。
四、社会文化影响
- 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竞争、成功至上的社会环境可能强化自恋特质。例如,社交媒体时代对“人设”的追捧,可能促使个体通过夸大成就获取关注。1.
- 代际传递模式:若父母本身具有自恋倾向,可能通过模仿或反向认同(如刻意避免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却走向另一极端)影响子女。2.
五、发展阶段的固着
部分理论认为,NPD与个体在婴儿期(0-3岁)的自体客体需求未被满足有关。例如,养育者未能提供足够的“镜映”(即对婴儿情感的正向反馈),导致其成年后仍过度依赖外界认可来维持自尊。
需注意的是,NPD的形成机制尚无单一解释,临床案例中常出现多种因素交织的情况。例如,一个基因敏感的孩子在遭遇情感忽视后,可能更易发展出病态防御模式。此外,并非所有经历上述环境的人都会患病,个体心理韧性、后期支持系统等保护性因素也起调节作用。早期干预(如改善家庭互动模式)可能降低人格固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