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整本书阅读切忌过度
关于整本书阅读,我说几点意见,不一定是对的,请各位老师多批评。
第一,整本书阅读不是一个新概念。
古人读书就是读整本书,以前都是《大学》《中庸》《左传》一本一本书读下来。100多年前有了新式学堂以后,为什么要采取新的文选方式来学语文?一篇一篇地教,一篇一篇地学,举一反三,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现代人的时间分配不像古代,可以集中时间专注学那么一点东西,当然那一点东西也很博大。现代人还要学科技、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很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没那么多时间,语文只占了其中一部分,我们就采用文选式的教学。这是才100多年的事。
时间是限定的,文选式的教学是有好处的,举一反三可以让学生尽快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认字、写字,以后对各种文章的阅读可以有悉数的了解。现代人的阅读量比以前的人要大,但现在语文的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能力不一定比得上以前。现在读整本书的就更少了,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写进去作为任务群,这是对的。
现在中国人读书最好最多的时期是小学,到了初二以后一路下滑,特别是网络兴起以后,读东西的时间看起来多了,但大部分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完整地、深度地读书反而变少了。现在要找一个能够把《战争与和平》读下来的人非常困难,我们自己读都有困难。
现在都在看手机,心浮气躁,更是没有耐心做完整的阅读。所以整本书阅读起码有个好处,可以磨性子,在学生阶段磨一磨他的性子,让他起码在读的时候能够安静下来。语文教育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整本书阅读多少起一点作用,高中语文课标把它写进去我很赞成。
实际上,现在小学、初中教材已经扩大了阅读量,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有“快乐读书吧”,初中有名著导读,每学期要读两本,再加四本机动的,六六三十六本,那是很大的量了;到了高中突然变成两本。很多人提意见说你们编教材简直是在开玩笑:初中搞那么多,三十六本,到了高中只有两本。这确实是个问题。
高中的古诗词背诵很少,整本书只剩下了《红楼梦》和《乡土中国》。现在教材实际上已经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进去了,目前初中、小学也在修订,也准备把量减下来。初中原来是36本,12本必读,现在准备减为9本到12本必读。现在新修订的初中教材已经把量减下来了,每学期两本,总量控制在12本。无论如何,整本书阅读作为任务群已经进入了教材,纳入了教学体系。
第二,我个人非常赞同整本书阅读。
但我始终认为它的主要形式应该是课外阅读,属于课外。课内只要点拨一下,引发兴趣,提示一下方法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过分课程化。为什么我这样主张?我发现现在凡是教材里被老师指定的书目学生一般都不感兴趣,这是个现实。
一方面因为经典比较生涩,他不感兴趣这是天然的,没有人天然地喜欢经典,经典都是大家不太喜欢的。孩子们不喜欢指定的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规定动作太多、太繁琐,既要记笔记,又要写旁批;既要写心得,又要小组讨论;既要朗读,又要演出,名堂太多。
你想想: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喜欢吗?兴趣是第一位的。我们提出整本书阅读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兴趣激发,把读书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本来语文课大家都不感兴趣,现在整本书阅读如果还是按照课程化这样弄,他就更没有兴趣了。激发兴趣,减少规定动作,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书目,甚至允许他读闲书,这或许是整本书阅读能够搞起来的一个方向。
我提倡,整本书阅读在全国要“降降温”,不是说不做,而是规定动作少一点,课程化弱一点,兴趣多一点,要给学生自由多一点。涵养性情,他读不进去怎么涵养性情?现在教材编得也有点课程化了,更严重的是,出了很多研究整本书阅读的著作,其中规定动作太多。
我觉得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说初中读《西游记》,课内安排的内容就是解决一个问题,书是可以跳读的,不求甚解。这方面的主张有很多人反对。如果每本书都要求甚解也可以,但是能达到这个程度的人就太少了。我们是培养普通国民,不是培养特别的专家,做法要符合人性,符合普通的特点。初中讲《西游记》就安排了跳读,为什么?成年人自己看一看《西游记》第一回,打开第一页就很难读。我小时候读《西游记》就是跳读,看到妖怪多看几眼,看到古诗词、风景描写跳过去。一定要读完吗?以后还有机会读,先让他培养兴趣,初中把跳读、猜读都教给学生。以前老先生不会教猜读的。其实,读书是可以猜的。不是说所有阅读都要这样读,但起码课外阅读可以。
要提示学生读某一类书大致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读小说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读散文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诗歌怎么读。现在高中安排了整本书阅读,我认为它的基本要求也像初中一样,现在也还在修改。
我建议改得容易一点,往好操作、有兴趣这方面改。但是有一方面要加强,就是读某一类书的方法。比如说,怎么读社科著作,怎么读传记,怎么读历史。现在高考走得很远,阅读材料有关于考古的,有经济学的,还有哲学的。某一类书怎么读,初中开始就要教给学生。高中老师带过高三肯定有经验,如果不教学生应付不了高考,以后生活中应对不了各种不同文体。
我们怎么去选择?我给他们建议以后要出一些科技文。有一年出了一个“辣椒为什么会辣”,一共300字,里面有七八个概念。它是科技文,用多种概念,看你怎么能够抓住核心,这是阅读的方法。现在高中也准备改,怎么激发兴趣,教给学生方法。高中教材选了《乡土中国》,并不是让学生学社会学、人类学,而是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有一类书是研究人的关系、研究社会的,这叫“社会科学”。
通常中国特有的叫“人文社会科学”,以前提法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起码一个普通人高中毕业以后知道社会科学,原来研究社会,研究人的关系、人的行为也是一种科学。他知道这个就行了,并不需要知道社会学具体的方法、具体的内容。
《红楼梦》起码有70%的孩子不喜欢,我不知道北大附中的情况怎么样。(北大附中张明:差不多。)不喜欢很正常,因为故事情节也不是传奇,天天过生日,很啰嗦。其实这个小说真正有文学修养的人打开每一页都可以看进去的,这种书每一页都有味道,它和一般小说不一样。
像这样的书怎么读?要让学生了解,主要指导学生接触很多的书,告诉他们怎么选择不同类型的书。而且接触到书以后他要签订一个契约,我读这本书了,我知道我要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去进入,有些书可以“躺”着读,有些书必须要“正襟危坐”,有些书可以在厕所里面读,这叫作姿态不一样。姿态不一样很重要。语文课只教一种,全部都是正襟危坐,而且还要考试,这就有点问题。我们教整本书阅读不要搞得太课程化,太严肃。
中国人喜欢把小说当成历史,这是个问题。我们要让普通的国民高中毕业以后知道小说是想象性的,它也有历史的成分,历史是通过个人的个例、个人的想象呈现的。这个叫“基本概念”,要教给学生,但是现在缺少这样的东西,缺少最基本的知识。所以有些人现在看清宫戏多了以后,他认为清朝就是那样的,外国人照的慈禧太后照片,反差太大。怎么让学生懂得某一类书的读法,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有一点要很注意,如果你要让学生喜欢整本书阅读,就不能有太多干预,应该给他自由,应该重视个性化阅读。要求太多还没有读他就没有兴趣了,特别是搞得很功利的时候。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怎么读整本书,5分钟把一本书读完,然后就能应对考试。这样的教育,什么都跟考试挂钩太煞风景了。
我们要适当地指导,怎么记笔记,怎么记旁批,怎么写心得,怎么讨论,不是说不要有,但一定注意不要妨碍学生的兴趣和自由,不要减少他读书的乐趣。这是一个标准。至于怎么达到这个标准,方法不一样,学生情况不一样,没有一个全国都可以用的方法。总之,如果说一定要有方法,就是不要管得太死。比如《红楼梦》要求两个月之内读完是可以的,至于你怎么读完我们不管,我们可以组织一次讨论,也可以出一些题目。高中教材里出的《红楼梦》6道题也太深了,人物的分析,诗词的鉴赏等等,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二。实行目标管理,不要过程管理。每个人整本书阅读自由一点,有开头有结尾就很好了。
现在有些老师做试验,比如说深圳有一个老师做了“三三三”制,他说课文教学、课外阅读、写作各占三分之一。他很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好的做法,但也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做的。课外阅读应该说它是课外的,但又不完全是课外的,它事实上可以是一种延伸的阅读,把其中一部分安排在课外,这是一个试验,是一个好的思路。不要把课外阅读沦为考试的附庸。
还有一个问题,要允许学生读闲书。
没有读闲书就没有阅读的兴趣。所有书都是有目标的,都是面向考试的,这是学生不喜欢读书的最主要原因。要允许他读一部分闲书;允许学生读不下去,很多书是读不下去的,读不下去本身就是一种收获,《红楼梦》实在读不下去也不要强求他,也许他过了多少年以后会有自己不同的反应,老师的责任是不要强制。所以我想新教材,特别是初中教材设立了很多栏目,都有延伸阅读和方法的传授:浏览、猜读、群读等等,还有各种文体的阅读,可以列进教学的计划里。
简单说一下《乡土中国》,事实上它是一个学术性的论著。挑这本书的时候很困难,因为要文笔好,又要生动,还必须是社科著作,最终挑了《乡土中国》。
现在的普遍反应是太深,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应该告诉老师,读这种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专业阅读,它的目的性很强,要带着专业的问题去和这个书进行对话,为的是怀疑、质疑或者讨论某种观点。第二种是非专业阅读,我们教给学生的是非专业阅读,主要是了解有社会科学这么一类书,扩展他的眼界。这两种阅读也有交叉,但是我们教学生的时候非常明确,不是教社会学,不是教人类学。有些专家他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研究社会行为,这叫社会科学。
像《乡土中国》应该给老师讲清楚这个问题,现在很多在探讨《乡土中国》里面写的那些具体的内容,过了。我们主要是非专业的阅读,是初步的接触,甚至是第一次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标准不要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对它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有一个印象就可以了,任务就完成了。至于里边的概念怎么样,不要考虑这些问题。当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以后碰到这类书可以先粗读、后细读。比如看看前言后记,看看章节标题,决定是不是要读下去,如果要读再采取细读的方法。
如何对话?如何命题?费孝通每一个问题都采取对话:一般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我认为这样不对呢。这叫非教科书式的写法。博士生写论文,我们最头疼的、最痛苦的就是读博士论文,因为很多是教科书式的,大量的网上都可以找到的常识堆在前面。不能这样学。可以通过学习费孝通的思考方法,教给学生碰到问题、讨论问题有时候可以采取对话的方式:他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不对?
《乡土中国》的文字也很美,议论文写得这么美也可以讲一讲,甚至专门一节课讲《乡土中国》的语言。为什么一定要讨论社会科学的概念?那不是我们的事,所以这方面要“降降温”。
还有《红楼梦》也是这样,现在搞得太细了。现在一碰到小说就是人物形象、情节场景等几个要素,你说烦不烦?谁读小说会这样读?我们读小说是一种自然的阅读(当然专业的阅读者可能会考虑:他怎么写,他借鉴了谁,他的流派是什么)。《红楼梦》的阅读也不一定按照教材里边6个方面,或者说6个方面选一两个就可以了。
比如绘制小说主要人物关系图表,我觉得这倒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不一定搞得很细。说实在话,现在让我说人物关系我也一下子说不清楚。不要太死板,要灵活一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一个班50个学生,只有10个对《红楼梦》有兴趣,那就对这10个人多辅导一下。那40个人怎么办?你能读完就读,读不完也不要给他压力。
全班对《红楼梦》都有研究,都能够回答六大问题,这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怎么弄都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的。之所以要安排它,因为它是中国的经典,作为中国人起码要了解一下,起码读过两章。即使不喜欢,也接触了中国的经典,所以要降低一点标准。现在《红楼梦》是9个课时。我不一定了解情况,我看了教案,搞得太复杂,中文系的学生都不一定能够行。我说一个基本道理,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文学,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红楼梦》。但是他必须要知道《红楼梦》,知道它是中国文学的巅峰。有一部分人读了以后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就可以了。
我基本的意思就是要“降降温”,不是说不搞,而是减少难度,回归到读某一类书最基本的常识,让学生对经典有所接触就可以了。
要给学生自由,培养兴趣。如果弄了半天,最后学生对读书没有兴趣,这是最大的失败。
来源:北大语文论丛 作者:温儒敏 编辑:王冬琴 审核:张海珍、戴艳春
温儒敏简介
温儒敏,1946年生,籍贯河源紫金,文学博士,文学史家,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学家,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
1964年,温儒敏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韶关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温儒敏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基人王瑶,主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96年,担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温儒敏出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1998年全新的北大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面世。该书陆续被推举为“九五”“十一五”重点教材,并获得行业内看好的“王瑶学术奖” 。2008年,担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修改制定一部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国家文件。2011年9月,被山东大学特聘为“文科一级教授”。2012年,被教育部聘任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主编。
温儒敏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有20余种著作,包括《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等。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被中国教育学会等机构评为“当代教育名家” 。
相关链接
企业AI知识库搭建与运营培训课程
呼叫中心AI知识库培训课程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