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兴趣二字

文/田志刚

文/田志刚

前些日子一个朋友跟我讲:原来以为自己成不了专家是因为没选对领域,但现在才明白:自己一直在不断地选择各个领域的路上,却没有进入到任何一个领域的门内!

我一直认为,除了不愿意下功夫之外,没有目标和方向是许多人百般努力而无果的根本原因!

而没有目标的原因最常见的解释是: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

当然兴趣十分重要,对于K12阶段的孩子,他们应该撒欢的尝试各种东西,甚至对于大学毕业5年、10年内的人,也可以什么东西都试一下,多跳槽。

但到50岁了还在寻找自己的兴趣,这样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对于任何领域,当你没有真正进去的时候,你是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的:因为任何领域的门口对于新手都差不多!

如果长期纠结于自己的兴趣,对于成年人来说,这其实是个人成长的第一个大坑:结果就是你会对任何领域都像窥探一下,浅尝辄止,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被周总理誉为“三钱”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里面,钱伟长是命运最曲折的一一位。他1956年就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但1957年6月就被停止了一切工作,打成右派。

到1983年,突然被调去当上海工业大学的校长,而且是终身校长,据说是邓小平特批的。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已经出版,即将全面上市,免费讲座也在路上

钱伟长是很传奇的人,18岁那年的高考中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考进清华大学历史系。曾经我以为这些是误传,后来看到钱自己在采访中确认才知道,他是真的物理考了5分。

但入学后第二天就赶上九一八事变,使他认识到中国最缺的其实是科学技术而不是历史文学,所以要去学造飞机大炮才是正经路数,因而义无反顾的要转到物理系(据说当年新生中有五分之一的都想转系去学物理),但5分的成绩人家物理系一定不愿意收,这哥们就软磨硬泡每天去系主任办公室“上班”,加上他的四叔钱穆的朋友的帮忙,最终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同意他试学一年,如果这一年期末考试能达到70分以上才成。

5分的物理入学成绩却敢转学到物理系,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而人家NB的地方是最后还成为了全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

这个“知名”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这位老兄NB到什么程度。

还有就是,钱伟长大学入学的时候量身高,149cm,是不合格的。

看《新闻联播》的时候瞄到报道一个人物叫贾立群,他的一句话让我产生了了解的兴趣,他说当年上山下乡时自己烧锅炉,只要轮到自己值班大家就放心了,说小贾烧锅炉今晚一定冻不着。

在东北插队“很多人都会记得他,从砖窑里扔砖给卡车上的人,不扔到胳膊不听使唤不会停下来;干木工活儿跟老师傅一块儿上房梁;做瓦工活能独立砌一个墙角。因为工作出色,他曾被派去烧锅炉。他烧锅炉基本就没封过火,冬夜里不睡,让连队每个炕都暖暖和和的,多早起来出车的人都有腾腾的热气烤发动机……他让所有平凡都不同凡响。”

查了一下,贾立群是很多年的老模范了,网上有很多他的故事和介绍,在窗口行业工作也不大可能造假。他的工作岗位是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被誉为“B超神探”、“贾立群牌B超”,常见的描述是“36年接诊30多万名患儿,7万多疑难病例,挽救了2000多个危重患儿的生命”,这些数据怎么来的?”,这是截止2013年的数据。

他为什么能这么牛呢?

贾立群自己说:“从小我爱和淘孩子在一起就是觉得他们比我聪明。儿童医院的B超从我用起,没有现成经验,也不能照搬成人医院的一套,许多儿童疾病在原版的《儿科超声波学》和其他国外资料上都找不到答案,就只有边实践边琢磨……”。

他不认为自己是靠聪明的!

实践:他经常到手术室里观摩,就为了拿刀口下的“一清二楚”和超声波探头下的“模模糊糊”相比照。手术结束,还要把血淋淋的人体组织用相机拍下来,带回家接着比对琢磨。

他跟着外伤病人去手术室,看能抽出多少毫升腹血,赶紧记下来。反复几次,就能根据B超测量的腹血深度估算出血量是多少了。以后就在这类B超报告上加上这个信息。术中抽出的血量和他的预期十分接近,这让手术大夫大为诧异,不知贾立群是怎么做到的。

妻子说:他脑子里不装别的,下班时间也不归自己,节假日从不敢走远,甚至还有理发理半截就赶去医院的时候。夜里急诊室什么情况都有,有时一夜要被叫起多次,“一晚上净在那里仰卧起坐了”。傍晚开车到郊区驻会,医院一个婴儿腹内疝,家长点名要贾立群确诊才肯手术,只好拨他的手机,他二话没说,又风驰电掣地驾车一个多小时返回来。

在对他的描述中有这样一段很有意思: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以儿科影像诊断水平高闻名,贾立群安排他一手带出的高徒王小曼去那儿进修。对方的超声诊断未见多强,倒是小王带去的B超图像让美国同行兴奋不已,结果王小曼反客为主,受邀介绍北京儿童医院的超声诊断技术及经验,还现身说法帮着诊断疑难病例。

我大为不解:他们那么好的条件,不去想B超可以做到这些吗?贾立群实话实说:“他们每天见几个病人?而我们科室每天要看600多患儿,一天顶他们半个多月做的,各种各样的病例比他们多见太多了。”

北京儿童医院应该是国内最忙的儿童医院了,这样大样本的机会锤炼了贾,提升了他的能力。

我想到的是,贾这样的人仿佛没有自己明确的主张但却将每个到他跟前的事情做到极致:当年上山下乡是潮流,没得选择,他就去了。但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没有关系和依靠的他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大家认可,他是被大家推荐上的工农兵大学;他本来喜欢无线电和汽车,但推荐上医科大学也就读了,在学校时十分刻苦,据说在学习解破学的时候将头盖骨借到宿舍研究,早晨醒来时头边就是头骨。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儿童医院的放射科,通常这样的科室是辅助科室,但他又能通过数十年如一日,做成顶尖高手,把贾氏B超诊断托向炉火纯青。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人呢?这是不是也代表着一类人?

按现在时髦的说法,每个人都要follow your heart,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岗位,才能够做出成就。但这两个人,钱伟长和贾立群仿佛都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的,一个基于责任,救国图存抵抗侵略;一个基于外力的安排,但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

许多人以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为借口,说还没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不需要去努力、不需要去将事情做到极致、不需要下功夫去遍历,但如果你一辈子也没找到自己的兴趣,怎么办?

我们将一个普通人成为专家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探索期、新手期、胜任期、高手期和专家期,任何一个领域在你处于开始新手期时候,都是不爽的,因为要入门一定有很多基础的知识需要学习、基本的技能需要训练、简单重复的事情需要你去完成,甚至你还要受到领导和师傅的斥责与批评,这个过程可能是枯燥无味的、是与你原来熟悉的方式正好相反的,是别扭和不舒服的。

但如果你不经历这个过程,就很难达到游刃有余,很难做到见微知著,很难像高手那样仅凭直觉就可以做的很好,所以许多人在这个阶段就放弃了,说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如果是这样,你的一生可能都在各个领域的新手期徘徊,这个新手期放弃了,选择另一个,又放弃,最终一无所获。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对于成年人不要太纠结于自己的兴趣:

  • 如果早早就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正好这个兴趣还可以让你过的不错,那是你命好。
  • 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没有兴趣也许是因为你还不会做、处于新手期,先将一个点上的事情做到优秀,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过程会积累你的财富、品牌,你才能够有机会去做更愿意干的事情!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和《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有用在线课程,请关注KMCenter

讲座:互联网下的高效学习方法 / 个人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企业KM】如何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规划?/   “互联网搜索信息和知识技巧”

@关注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公众号:KMCenter 

发送“1”可以获取大量高效学习、企业知识管理、个人成长文档、PPT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