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可能误解了“知识变现”这个词

文/田志刚

1

传统上我们不重视知识人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了解最多的是封建社会。而在封建社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土地,最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权力的核心是武力。虽然有些读书人经过科举一朝高中成为官吏,但大部分读书人被看作是那些不事生产五谷不分的迂腐之辈,劳动者和统治者对于读书人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清朝的黄景仁写过“十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嘲讽只会读书的书生。笑话读书人更甚的一句话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读书人做什么都很难干成,更遑论造反?印证这句话的经典还有两句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在鄙视秦始皇“焚书坑儒”费半天劲却搞错了对象,那些真正能推翻你统治的人,人家根本不读书。

不仅仅是古代,建国后在很长的时间内知识人地位并不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叫“老九”、“臭老九”的原因。1956年周恩来在一次中央全会上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让许多知识分子差点喜极而涕,但次年就开始“反右”,把许多知识分子给踩到了脚下,直到文革后恢复高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才成为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后来才提出了选拔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大部分时间,我们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口红利、资源无序消耗和借鉴甚至照抄照搬山寨国外的经验,知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老板靠关系拿到低价的土地就可以大赚特赚的话,他还会去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吗?

2

都开始依靠知识吃饭

       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是军队。

原来全世界的军队都差不多,他们主要是按照人头组织的:十个人一个班,一百多个人一个连。征兵的时候不考察你的学历也不看你的经验,只要身体好没有残疾就招进来,然后可能让你去做海军也可能是陆军,可能去炊事班做饭也可能去一线反恐等等。之前的军队喜欢招的是从农村来的士兵,因为他们更听话,虽然知识水平不高但他们问题也少,不讨价还价并且能吃苦训练。

从2007年开始,我国招兵开始大规模的要招大中专学生,最起码要高中毕业以上。现在的招兵季甚至放到了6、7月份,大学生毕业正好去当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

现在军队的装备、训练、战争形态等各个环节复杂程度急剧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对于士兵和军官知识水平、经验、能力的要求也急剧提升。如果没有一个较高的知识基础,连一个合格的士兵都难以胜任。未来学家托夫勒甚至认为军队将来的发展趋势是“知识战士”:

“未来的新兵种——知识战士,这是一群穿着军装或不穿军装的知识分子,他们信奉知识能打赢战争或避免战争的观念。”没有这些知识战士,不但无法参加将来的战争更不要想打赢。

不仅仅军队是这样,所有的组织都是这样:对于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人之需求急速提升,而且对于这些知识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我国被称为制造大国,但即便制造型企业也发现,如果不能重用和复用前人的知识成果,生产就没有效率;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地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就会虽然生产出来但没有人购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自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到今年正好20年,中国的经济形态慢慢也转向了知识为动力的增长。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和职能都概莫能外。

3

知识工作者成为核心劳动力

 德鲁克在1966年出版的《卓越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这个概念,用来指代那些核心工作内容为处理信息和知识的员工,对比与之前的体力工作者。但即便在美国,知识工作者成为员工的核心和主题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则更晚。

知识工作者通常具有独特的、隐秘的、具有跨组织适用性的知识能力,换句话说,知识工作者的这些能力可以跟不同的企业去结合,在很多企业都可以发挥出作用来,所以他们对于组织的依附性较低,而职业选择上可去的地方较多,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家传统的公司里面,生产线上的工人虽然比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薪水低但很多时候他们满意度更高,而知识员工则通常牢骚满腹,被人力资源人员称为“最难管理的人”。

知识与经验成为了除生产资料和工具外更有价值的一种资本,相对应之前雇佣者完全掌握生产设备、厂房、土地,知识工作者的自主权极度提升,所以华为在自己最早的《华为基本法》里面就这样描述“第十六条:我们认为,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了公司的价值。“第一次将知识与传统的劳动、企业家精神和资本并列,作为价值创造的源泉。

4

个体如何出卖自己的知识

在中国这样的文化和环境中,之前人们都是集体人,社会的文化也更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满,国富才能民强,表现在社会中就是:你一定要属于某个集体,这个集体类似于学术里的“组织”:政府机构、学校、工厂、公司、医院等等。

传统的方式下,你需要进去一个单位,完成这个单位交给你的任务和项目,然后换取每月的工资,退休后有退休金。一个好孩子的标志是在学校好好读书,长大后能找一个好单位,然后干一辈子。类似于这样:

随着知识工作者成为核心劳动力,国内外已经出现了一些不依附于某个机构的个体,他们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服务于更多机构和个人,譬如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在家工作,为多家机构服务。但这个时候,能够自雇的人员还是少数,因为并非所有的工作都可以个人完成,还有一些对协作要求比较高的岗位需要更紧密的团队合作才成。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全球经济经历了从短缺到充裕到过剩的阶段,生产已经不是问题,大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人购买成了和新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社会开始不仅比拼效率更依赖于创新,谁能够生产处服务用户显性和潜在需求的产品才是王道,这个时候对于知识工作者尤其是高水平知识工作者的需求就更加急迫。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前首席执行长兼创办人之一乔布斯说,他花了半辈子时间才充分意识到人才的价值,他说:“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

而高水平人才一定是短缺的,对于这种短缺的人才,通常不是他依赖于某个组织,而是这个组织再依赖他了!有一部分高水平的人不满足于向某一个机构提供服务,他可能向更多机构和个人直接服务,类似于这样:

     随着知识工作者的出现,他们对于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低。凭借独特的知识和经验,知识工作者与企业更像合作的关系:双方互相成就。

5

知识变现的3种形式

只有被使用的知识才有价值,单纯地说知识价值是无法衡量的。

也许你觉得自己“满肚子学问”,但你的肚子值多少钱,可以销售吗?当然不能,你的肚子没法卖也没人买。人们只能购买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以要让你的知识发挥出价值,必须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来展现。

但大部分产品或服务并非一个人的知识成果,需要多种知识协作才能实现每个人的知识价值。例如 IBM向中国石油提供咨询服务,你作为 IBM的一个员工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销售人员、软件工程师或者售后服务人员,这时候你的知识是与一项大服务整合在一起的,结合的是具体的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在一家企业上班主要是这个感觉,总会有人给你任务或者项目让你去完成;进一步说,如果你的知识更加成熟,你可以将你的知识用知识产权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写成一本书表达为著作权,申请专利然后当别人需要这些法的时候向你交纳专利的使用费等;更进一步,你自己或者以你为核心可以做成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直接在市场上销售。

所以说,个人知识实现价值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1)结合任务和项目。把个人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相结合,通过解决具体的任务和完成具体的项目实现,这个时候通常是向某个固定的机构提供服务;

(2)表达为知识产权。可以是著作权也可以是专利、商标等等各类形势,然后收取知识产权的价值。譬如鲁迅在他去世前的十几年其主要收入就是稿费(著作权),而在那个年代他的稿费都可以保证他过中产以上的生活。

(3)知识产品和服务化。通过去销售知识产品获取收益,服务更多人群和机构,直接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不同的知识应用方式对应知识工作者成长的不同阶段:对于正在读书或者刚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知识使用的方式是把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结合,向某个机构提供服务。例如在校读书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翻译、市场方面等工作,其实是将自己的知识与翻译或者市场工作结合起来;大部分人一生会找到某个或者几个机构提供知识服务,将他们的知识与该机构的任务和项目结合起来;如果你所学的专业和方向的知识成果可以用专利或知识产权的形式体现,那你也可以去销售你的专利;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你的知识也越来越成熟,这时候你可以将知识表现为一种产品或服务,通过销售你的产品或服务去实现知识的价值。例如,一个年轻的妈妈,通过培养自己的小孩掌握了 0~3岁小孩养育的知识,但如何让你这方面的知识发挥作用?最简单的方式可以向社会提供一种 0~3岁儿童养育培训的服务,面向怀孕的父母、需要扶养 0~3岁小孩的爸爸妈妈。可能是设计一个课程,向他们收取培训费用,也可能是写成一本书,也可能是专门回答这些妈妈的问题等。

6

为知识付费的习惯

在黄晓明和angelababy结婚的时候,许多人大骂两个演员比屠呦呦这获诺贝尔奖的人还要火不正常,说整个社会浮躁堕落云云。但从全世界看,让人快乐都是是比科学更“值钱”的行当,NBA的超级球星收入要超过大部分顶尖科学家的收入,一个当红歌星一场演唱会的收益可能会超过普通人一辈子的收入。

中国人是在20世纪末才摆脱短缺经济,通俗点讲,直到2000年左右我们才不为吃饭穿衣发愁。也只有人们不在为基本的生活资料发愁的时候,他们才会去为更高层次的需求付款:为快乐付费(电影、电视、音乐)、为功利性知识付费(首先是功利性的知识,譬如各种考试证书的培训班,新东方之类的是代表)、为非功利性的知识付费,譬如让你更好理解这个世界的知识让你开拓眼界的、让你更深刻思考的知识等。

还有一个问题是,突然信息爆炸了,知识过剩了,充裕造成了新的短缺:评估成为最核心的问题。如果有人能够帮你评估,如果你还信任这个评估人的能力,人们也愿意为其付费。

人们可能都不爱学习,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消费知识”,将知识作为一种消费品去生产和销售,只要能找到潜在客户并想办法去满足,这样的生意一定可以做。

上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支付手段的完善,让付费变得更容易,这个时候为知识付费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7

勇敢的卖你的知识

知识分子大都羞于谈“卖”,认为不够高大上,太low。

但真正的大牛可不这么想。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为人谦和,但自定的稿费标准却是一口价,绝无商讨余地。在自家的客厅,挂着他亲笔书写的稿费标准,明码标价,一清二楚。给多少钱,画多少画,执行起来毫不含糊。曾经有人为求一幅画,专程拜访,一进客厅看到稿费标准明细表后才发现钱不够,只够画一只半虾的费用,所以就求齐白石能给画两只虾。齐白石却说:“我一生受苦,从童年至今,所以钱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没钱,怎么生活呢?”然后接过钱说:“放心,一定让你满意。”随后,挥笔作画。先画了一只正在水边嬉戏的虾,活灵活现,美不胜收。之后,在这只虾旁边,画了一只在水面上只露出上半身的虾,下半身被层层水波挡住,惟妙惟肖。

最后皆大欢喜!

但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像和菜头、李翔、王思聪他们那样通过卖知识就可以发财致富了,这当然是个错觉。可以说,这些我们知道名字的通过“卖”知识获利的人们没有一个是赤手空拳来的,他们在开卖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的积累,并由强有力的背书,所以大部分普通人是不大可能像他们那样赚的盆满钵满的。

但现在的环境的确为每个人提供了可能性,只要你的知识独特性足够,你个人还有服务的意识,并有能力将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产品和服务化,擅长推广,相关的渠道已经很多。

还有一个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知识变现的3种方式中,前两种也没有过时,仍然是最成熟和具备可行性的路径。(完)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该文内容是《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将来详细的内容(包括案例、方法和工具等)会放到书里面,这本书估计要2017年出版。

有用在线课程,请关注KMCenter

讲座:互联网下的高效学习方法 / 个人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企业KM】如何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规划?/   “互联网搜索信息和知识技巧”

@关注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公众号:KMCenter 

发送“1”可以获取大量高效学习、企业知识管理、个人成长文档、PPT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