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十分喜欢,有人却很鄙视罗振宇、吴晓波他们的跨年演讲?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吴晓波、罗振宇的跨年演讲结束后,照例又是各种刷屏。喜欢的人甘之若饴,享受了一次“思想的盛宴”,演讲内容提到的很多新词汇、新概念、新趋势会照耀一年。貌似今年怼的人越来越多,“中年人听罗振宇,老年人吃权健”的段子很有感染力,也有人将吴晓波、罗振宇、许知远、高晓松放到一起,说“喜欢高晓松和许知远的这些人也并不见得比喜欢罗振宇、吴晓波的高级多少,各有各的喜好,谁也别嘲笑谁。”

但我想吴晓波、罗振宇他们根本不care这些批评的声音,甚至希望批评的越多才证明自己越火。

人家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那些愿意为他们的服务付费但从来不发声的“沉默的大多数”已经证明这是一门很好的生意。

为什么有人对这个喜欢的要死,而有人对他们的服务则鄙视的要死?

01

在史书《三国志》里面是这样描述三顾茅庐的“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寥寥数字。

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里面,却写成了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故事,景色、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在单田芳的评书《三国演义》里面,三顾茅庐更是讲了好几集,需要听好几天才能听完!

袁腾飞讲的历史很多人为什么爱听,关键是他在每个历史人物、事件和意义里面塞入了大量的背景、故事,最大量的展开和铺陈,使冷静客观干瘪的记录转化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冲突事件。

即便不识字的中国人也知道三国演义刘关张诸葛亮,但相信大部分人没有系统的阅读过《三国演义》,看过《三国志》的人就更少。

但这没阻碍三国故事的流传,现代更是关于三国的电影电视剧等新的表达手法四大名著都是大IP。

02

人类历史上NB的人层出不穷,他们有很多珍贵而富有洞见的思想不被人们认识

世俗的生活与严肃领域之间天然有一个鸿沟,为了追求效率许多深刻的内容只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这种表达方式让芸芸大众望而却步。

即便老百姓经常鄙视中国的专家们,但那么多聪明的头脑花费巨资的研究成果里面也有不少真知灼见,只不过大部分没有时间、兴趣和能力去了解而已。

随着信息爆炸和知识出版方式的变化,整个世界每年出版的内容对于个体来说基本类似于无穷大。这样的环境下,发现、评估有价值的内容成了一项艰难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许多时候不是你不需要这些内容,也不是欠缺你需要的内容,而是你无法找到或者找到的成本太高。还有一种情况是,你不知道自己需要,这样的内容也就没法去找。

另一个情况是,你找到了也看不懂或者不愿意看,写的太抽象、不符合你的胃口等。

许多所谓的知识付费就在干这个事情,他帮你选择、帮你用口语化的方式,加进去许多更容易理解的例子和个人感悟,让你更易明白、更愿意听、还能记住一些,有读书的感觉,也算在获取知识。

从这个角度讲,很多知识付费不过是在讲评书,不过他没有讲水浒、三国演义,而是由他的团队去选择市面上大家不太熟悉的内容,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

这当然有价值!

03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能够有机会去读书识字的人是少数,普罗大众都通过口口相传、通过爷爷讲的故事,通过说书人慷慨激昂的表达,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

近代,许多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是中国那些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们给翻译过来的,他们承担了“中介”的角色,让中国的精英们快速的了解了世界已经走到什么程度,譬如严复翻译《天演论》等。

曾经很火的《百家讲坛》其实也是一种“翻译”和“中介”的工作,将相对严肃、严谨的内容用百姓可以理解、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了有效传播,使更多人得益。

现在,仍然需要这些“翻译”和“中介”,无论是将国外的转到国内还是将学术的语言转化成大众的语言,他们都有价值,对提升整个社会的认识水平发挥着作用。

04

许多人之所以批评罗振宇他们,是说他们误导了人们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一定需要自己去构建,需要去读经典才能够掌握,而不可能通过听书,通过这么热闹的方式真正起到学习的效果。

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

但它错误的地方是假设就错了,他认为认为去购买这些服务的时候是为了真正严肃的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但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不会追求什么专业也没有自己的专业。

大部分中国人也不愿意自己真正的去探究事物及其背后的规律,大量的人可能一年也不会去读2本非虚构类的书籍,更懒得去思考一些深入的道理。

但他们需要有读书、获取知识的感觉,许多知识付费的东西正好满足了这类需求!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其实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如何去干,但又有需要学习的焦虑,就只能靠这些像知识并且令人愉快的多的内容来缓解。

所以觉得这些东西不好的人很鄙视这种服务,但人家的用户却无限大,生意相当好:因为这些产品满足了许多人的需求!

帮助许多人开拓了眼界、节省了时间、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兴趣、降低了焦虑、提供了谈资等等。

内容的深度与受众的数量成反比,如果内容弄的深了,真正关注、购买的人就少很多。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各种噱头、操作的原因和目的。

类似于人们说网络小说的大神唐家三少,人家写的就是给初看网络小说的小白的,他的读者阅读品味高了会怨他为什么不升级自己,但这些人不知道“小白”才是最大量的用户,你水平高了就不是人家的目标客户。

这样的策略可能看起来不够高大上,但却是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同样,罗振宇、吴晓波这样聪明的人难道不知道自己产品的价值和问题?

如果从生意的角度理解,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05

但总有一些人是要追求专业成就的,对那些致力于追求价值的专业人士要有清醒的认识:

这些被翻译过的内容只能是一种补充和锦上添花的东西,他不会带来专业上的提升,最多只能开开眼界、启发一下而已!

对于专业人士的学习,结合《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里面成为专家的五个阶段:探索期、新手期、胜任期、高手期和专家期(探索期主要是尝试,这里不分析),每个阶段对应的最佳学习方式其实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 在个人发展的初级阶段,譬如在新手刚胜任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实践和掌握体系性的内容。这个时候读教科书可能更有效。但许多人正好弄反了,新手的时候沉迷于碎片化、通俗内容,不去解决问题而更耽于交流。因为没有一个好的知识基础,看什么都觉得对,跟谁交流都觉得长进很大,但其实头脑中还是一团乱麻。
  • 当到了高手和专家的阶段时,就像武侠高手一样拈花摘叶都可伤人,这个时候他们可以从碎片化的内容中得到启发,在跟人交流中快速长进(这时其他人也愿意跟他交流)。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拓展思维,发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需要了解需求和更深入地理解人性,以便创新。

这也是为什么说“碎片化”内容也有价值的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它虽然有价值,却不适合新手们,更适合那些资深的老司机。

而在实践中,大部分却弄反了,许多新手沉溺于碎片化内容,只不过满足了“我在学习”的感觉,却没有什么长进。


该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京东购买。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关注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公众号:KMCenter 

发送“1”可以获取大量高效学习、企业知识管理、个人成长文档、PPT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