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是情商低,而是对人性的了解少

文/田志刚

希望有所成就的人通常在人际关系上精力投放少,也不必追求让人人喜欢你。

但你需要理解人性从而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机会真正实现你的追求。

在这个过程里,恃才傲物可能是大阻碍!

1

早些年,有一个“四大名爹”的说法。

百度百科说““四大名爹”指的是“我爸是李刚”事件中李启铭的父亲李刚、“郭美美”事件中郭美玲干爹王军、“卢美美”事件中卢星宇的父亲卢俊卿以及“李天一轮奸”事件中李天一父亲李双江。”

可以看出来,这四个靠爹吃饭的人大都可以归属于小的“官二代”、“富二代”或者“星二代”。

普通人都很鄙视那些自己本身没有能力,只依赖于父辈的财富、地位的人。

但喜感的是,对于真正大富豪或者有极高权势的人或者二代三代,百姓则对他们跋扈一点恶心一点甚至取得一点成就,人们都能忍受甚至许多赞许:譬如王思聪,许多已婚的未婚的都哭着喊着叫老公;许多高官的孩子们像令谷、薄瓜瓜等,人们会觉得人家有NB的资本,薄瓜瓜考到律师资格还被许多人赞誉为上进典范。

总体上来说,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是对“恃物、权傲才”的人表面上鄙视,骨子里羡慕。

这只能说明,我们还是一个实际上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传统。

大众更鄙视的是那些本身什么也没有(物、才、权),却想靠溜须拍马、讨好奉承而进阶,完全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定见,一味捞好处的人。譬如阿Q那样非要想姓赵的人!

2
虽然我们讨厌“恃物/权傲才”的人,但对于恃才傲物的人则宽容很多,甚至有许多赞赏和推崇。譬如对于李白这样的天纵奇才,这样的牛人,得瑟一点甚至无比狂妄,人们却觉得很自然,所以李白戏弄高力士、唐贵妃这样的皇亲国戚的故事才可能编成戏剧、评书来千年传唱。

程朱理学也一直宣扬知识分子、忠臣良将要呛着皇帝和上司说话才算真正的为国分忧、才称得上有气节的忠臣孝子。

在后来,甚至都病态到追求忠臣必须被皇帝拖出去打一顿才有成就感(程朱理学当然对皇帝也有约束,皇帝虽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但也不能随便将直言的臣子杀掉,对于大部分都追求做明君的皇帝而言,他们还要靠容忍这些臣子的直率来显示自己的圣明和雅量)。那些臣子屁股被打的皮开肉绽后,会有人赶紧拿一张新宰的黑山羊羊皮敷在血肉模糊的屁股上包着,直到屁股长出新皮。

当屁股长好以后,这个羊皮就成了像锦旗一样的荣誉:大臣们要将那张黑山羊皮挂在家里,当朋友们来串门的时候,像现在“强迫”客人看自己的婚纱照一样,请朋友观摩,然后等着朋友夸赞自己的气节,以显示自己的忠贞不二。

这种为名节而反对,其实当成也成为了一种秀!

3

年轻的曾国藩也是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愤青。

20岁的咸丰帝继位后,为了显示自己的胸襟和明君的气派,下诏“求言”。

然后,以谨慎闻名的湖南耿直Boy曾国藩就信了,很真诚的给皇上提了建议,期望皇帝看后幡然醒悟、悬崖勒马。

在他的建议中,直指咸丰的三个缺点。为了秀自己忠臣孝子的形象,这个折子不仅送给皇上,还用快递回老家,让自己的亲戚朋友传阅。

他的折子核心意思是批评咸丰的三大不是:

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他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成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苛于小节,疏于大计,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的人员安排不当。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其中怎么也会有几条有见解的吧?结果却都是批了“无庸议”三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看到这样的建议,你什么感触?

相信普通人看了也是十分恼火,更不用说年轻气盛、只想沽名钓誉的小皇帝了。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疏上,帝览奏大怒,摔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

咸丰真想将曾国藩砍了,还是其他大臣苦苦求情,咸丰也不愿意落下气量窄小的评价,才没有因这个折子治罪,只不过在心中却埋下了种子。

4

除了给皇上的折子,在工作和生活中曾国藩也是如此,最后终于愤青的曾国藩变成了孤家寡人。

其母去世后,曾国藩请假回家守孝三年。在这个过程中的自省、反思与对世态的观察才改变了他,这才有了后来的“外圆内方”成就一番事业。

他认识到以一己之力很难短时间内去改变整个社会的陈规陋习,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也必须与大部分同僚、上下级建立相对和谐的关系,否则就寸步难行。只有有了相对和谐的关系,才能有机会去实现个人的抱负。

当他认识到与实现自己的目标相比,与各色人物的关系建立是一项必要条件时,他虽然仍然有自己内心坚定的原则,但在外在表现上已经不是那样咄咄逼人、非黑即白,而是去适应、去利用,只为了自己的伟大目标。

作为一种动物,人无疑是弱小的。所以人拥有了所有动物中最长的被庇护成长的时期,从婴儿到大学毕业这个十几二十年的过程中,人们都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怀”下生活、生存,这个时候年轻人看到的世界其实不是真实的世界,是我们成年人为他们创造出来的、过滤过的现实。

所以大部分年轻人走向社会的时候,会对现实有“天真和幼稚”的预期,但当看到真实的社会的时候,他们就会愤世嫉俗,当看到社会上不阳光的地方的时候都恨之入骨、看到因为与自己年幼无知“假想”出的世界不一样的,就感觉三观崩塌。

老司机都知道,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想象而变得更加美好,而是需要通过你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变才会如意起来。

许多没有摆脱“天真和幼稚”状态的人总认为社会是非黑即白,所以他们以直言为荣而不考虑交流对象的感受、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就该收到重视而社会不会慧眼识珠,认为前辈有义务帮助他们而忘记起码的礼貌。

他们不知道任何人都有性格上的弱点和好恶,每个人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所以总会觉得整个社会对自己的不友好而将人际关系搞的一团糟。

许多有才华志向的人就由于陷入这种无休止的斗争中不能自拔,最后只能通过对社会的冷嘲热讽来展示自己的存在。成为社会的批判者,而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建设者,既浪费了自己的才华也失去了很多得以成长的机会。

任正非讲过:“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对,也不是错;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是一种融合体,不走极端。灰度思维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维,也不是“白加黑”的并存思维,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维。

他还曾经说过:“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5

对于一个立志于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的人而言,虽然个人的努力和有价值的实践都极端重要。

如果不能够与自己所在的环境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其他人的有意无意的阻力可以让你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而个人也会陷入无尽的斗争和冲突中走不出来,甚至会成为怨天尤人的怨妇一般。

著名的管理学者罗伯特·李·卡茨在1955年的一篇经典文章《高效管理者的三个技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有效管理者应当具备的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性(technical)技能、人际性(human)技能和概念性(conceptual)技能。

该文是1950年代美国企业界寻找“理想经理人”狂热下的产物,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有一种类型的人最适合担任经理人(现在管理学界已经不这么认为了),找到这些类型人的共同特质就可以选择最理想的经理人。这三种技能如下:

  •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来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工程师、会计、技术员等。技术技能强调内行领导。
  •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如人际交往等。
  • 概念技能——是指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作出决断的能力。具体包括:系统性、整体性能力,识别能力,创新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在1974年《高效管理者的三个技能》再版,作者对原文进行了几处修正和进一步阐明。

他指出,人际性技能可以细分为:

①处理部门内部关系的能力;

②处理跨部门关系的能力。

对于中低层管理职位,前者至关重要;而随着管理职位的上升,后者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实不仅仅是管理者,凡是那些有追求、期望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良好的人级技能,以便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

只有这样才能有时间、有精力、有机会实现更高远的目标。

6

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

没有人可以做到让人人喜欢,作为一个想成为高手的人而言,你不必去学习那些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的技巧与方法。事实上是,也只有那些真正有自己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人,才能真正的赢得人们的尊敬。

但每个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应该学会洞察人性、理解人的弱点和缺陷。

有才能的人容易恃才傲物,但岂不知这样堵塞了许多机会和成长进步的路径

达尔文说“我们必须承认:尽管人类有着所有的高贵品质(具有对最为卑劣的人的同情心,具有善心,不仅仅对人,还延伸到最为卑微的生物;具有上帝般的智力,渗透到太阳系的运动和构成),但人仍然在他的身体里承载着出身低微(注“来自于动物)所抹不掉的烙印”。譬如,每个普通人都会妒忌、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而因循守旧、那怕自己错误的观点都要坚持和固执、懒惰、消极等等。

所以佛教说,贪嗔痴是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的缺陷,所以才需要修行!

你的领导是人,同事也是人,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人性弱点。为了完成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承认这些弱点并勇敢面对它。

当你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不要去激发人恶的一面,而是创造让善发挥的环境,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歌德说:

希望其他人能同我们相协调是非常愚蠢的,我从来没有这样希望过。我总是把每个人都看做独立的个体,我努力去了解他的所有特点;但是从他们那里,我从不希望获得进一步的同情。这样一来,我就能够同每个人交谈,并因此获得不同性格的知识和控制生活所必需的圆滑机敏。

7

不可能做到人人喜欢,但起码不要做到让很多人讨厌你

即便你不懂人际关系也没问题,成年人有的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有的则不敏感,这都正常。真正有追求的人也不需要去建立那些所谓的人脉,因为只要你对他人有价值了,你以礼相待这个世界,人们也会看到你的真诚。

下面三个锦囊,让你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第1条:保持礼貌和真诚,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也许你对于礼节性的东西不关注认为它无关紧要,但关键是你不知道谁会关注啊。

如果你不够礼貌,可能就让人觉得教养的欠缺,本来想帮忙的也不帮忙了,想交流的也不交流了。

这一条虽然简单,但许多人也真的欠缺。

还有就是真诚,林肯说的”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这是真理,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尤其如此。

同时,你要相信你的真诚别人能看得见。做产品的时候真诚、写文章的时候真诚、客户服务的时候真诚,跟人交流的时候真诚,这是一把人际关系的利器!

即便你在人际处理上可能有许多缺点,但只要人们发现你是真诚的,他们也会给予你真诚的回报。

第2条:有价值并让人知道你的价值。

这条无疑是你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你要有价值,同时要让人们认可你的价值。

你有价值了才有人愿意跟你合作,你如果价值大到一定程度,这个世界会忽略你的莽撞和让人讨厌的个性。

每个人都有价值,即便一个人只是身体强壮,当要搬一袋米走楼梯的时候人们能想到他,也是他的价值所在。贾玲虽胖,但能给人带来快乐、能够产出有启发的作品人们仍然喜欢她;即便郭德纲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但他的相声让人快乐也会有票房。

只不过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价值,如果你仅仅是身强力壮就只能做搬运的工作。但如果你擅长将一个新产品推向市场并持续盈利,你则可以做一个市场或销售总监。

自己认为自己有价值没用,你还必须让别人知道,要主动去做传播的工作:让你的同事老板知道、让你的同行知道、让整个社会知道。

第3条:用户思维,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只考虑自己。

如果你能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你就会明白那些任性、毫无逻辑、尖酸刻薄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原因与动机。

能够站在别人立场上思考的人、不纠结与小我而是能看到他人情绪背后逻辑的人总能谅解别人也总能赢得他人的理解,这样的人际技能会让你无往不胜。

叔本华说“你必须允许每个人以他自己的性格而存在,不管结果最终如何;你要努力做的就是以某种方式利用这种性格的天性,而不是想着去改变这种天性,或是不经考虑对其进行谴责”。

对于成年人,尤其如此。

如果你想追求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不陷入无休止的人际斗争,你就需要让人们不讨厌你、认可你、喜欢你,那你就需要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要学会同理心换位思考,最好能够自然的切换到别人的思维模式上。

也只有这样,你才有精力专注于你的目标。

8

虽然我对卡耐基那句“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一直持怀疑态度,但这无疑从侧面说明在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有所成就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人际关系。

别忘了发明情商的丹尼尔·戈尔曼也是一个美国人,即便在美国这样的地方,能够与人交流时让人感到舒服、赢得人们的认可与信任也是在任何领域想要有所成就的基础。

加州大学(UCLA)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阿兰•佩奇•费斯克 (Alan Page Fiske)《社会生活的结构》(TheStructure of Social Life)一书中提出了四种基本的人际关系模式“关系模式原理”。

在所有文化中,人们绝大部分时间仅使用四种基本模式来组织社会的多数情况”

第一种模式为公共分享(communal sharing,CS),是基于互惠的血族关系或世系,如家人、手足等,这是一种照料和分享的关系,关键的关系为“财产”;

第二种模式为权威等级(authority ranking,AR),有着垂直等级排列的人之间具有这种关系,如上司和下属。在农业或封建领地类型的社会,权力等级处于统治地位,这种关系以效忠为基础;

第三种模式为平等匹配(equalitymatching,EM),如同学、战友,该关系中的人需要达到和维持平衡,如轮流值日、等待分配等,这是一种平等和互惠(equality and reciprocity,ER)的关系;

第四种模式为市场定价(market  pricing,MP),这一关系中的人需要用比率或概率来进行评估,如市场上的买家和卖家、社会决策的得与失等,这是一种公平和均衡的关系。

我们中国的人际关系、人脉之所以被人诟病,核心在于我们权威等级的人际关系太多了,开玩笑的说法就是“爷爷孙子文化”,平等、理性、基于事实的交流太少,这样的关系许多就异化成了寻租、投机和人身依附。

但随着社会的日渐清明,相信未来的人际关系更多的要依赖于能力、真诚、服务意识的建立,这才是合情合理的交往法则。

但无论如何,想要有所成就的人们不要认为个体的我行我素才是个性,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和沟通、别让人们讨厌你、吸引更多的人喜欢你并愿意与你一道向前,是真正能够有所成就的基础。

【二班】(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该文内容是《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这本书估计很快要出版啦啦啦。

如果感觉有启发,用苹果手机的宝宝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就可以支持作者:

有用课程,请关注KMCenter

讲座:互联网下的高效学习方法 / 个人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企业KM】如何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规划?/   “互联网搜索信息和知识技巧”

重听仅39/课,199元可以听全年,联系小k个人微信:511956894

欢迎加入【二班】
一年内在线讲座免费听、与田志刚老师直接交流、精英同学思维碰撞。加入请点击这里了解相关介绍,199元/年,意向者可联系小k个人微信:511956894

@关注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公众号:KMCenter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