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知道很多,却不会干活?

文/田志刚

有人问:

“公司有个牛人,分析问题时思维缜密,而且他的知识储备也很丰富,总能够很快的构建出框架、模型。但就是执行力特差,真让他去做啥也做不成,连他自己都很疑惑,原因是什么呢?”

之前还遇到过有人问类似的问题:

“有一个跟我的小伙子,书读的不少,讲起事情来也都头头是道引经据典。

但到具体干活的时候、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总感觉他的知识用不上,活干的一般甚至一塌糊涂。

总感觉他不会融会贯通:书上的他虽然记住了,却不知道怎么用,还是书上的内容,而不是他的。”

我们经常说的书呆子大致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那原因是什么呢?

是不是说明读书没用,或者书上写的都错了呢?当然也不是!

我认为这里的核心是,这些人弄反了:

框架、模型、结构都是知识的一种,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知识,还有其他的陈述性、概念性、流程操作性的知识内容等。

问题是框架、模型类的知识是怎么来的,是先有的框架还是先有的操作和细节?

真实的框架一定是来自于实践总结出来的,是在干活中摸爬滚打不断地提炼、总结、修正而来,所以如果这个框架是是你产生或者参与产生出来的,你再用它解决问题时是知道细节和过程的。

这其实是框架思维的假设,你在用的时候知道其中的细节和蹊跷,只有这样子才能真正落地。

不仅仅是框架如此,人类的知识都是这样子。所谓知识一定是来自于实践,经过人类的总结提炼成更句普遍性的内容,并经过实践再次验证。这里注意知识的两个特征,来自实践而不是胡思乱想凭空制造出来的;第二个是经过验证被证明正确的。

而书呆子们的问题是,只学习到了人家的结果(框架、结构、模型或者各种知识等),但这个东西的适用范围、土壤和环境却不清楚,生搬硬套,效果就成了您说的那样。

这也是我一直提醒“情景知识”的原因,任何知识都有情景,在什么时候能够采用必须对情景知识也要掌握,否则就成了死板硬套、刻舟求剑,弄出许多笑话来!

那你也就知道该如何学会干活了:去找实践的场景、不断的尝试,为你的知识找到利用的地方。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该文内容是《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将来详细的内容(包括案例、方法和工具等)会放到书里面,这本书估计要2017年出版。

有用在线课程,请关注KMCenter

讲座:互联网下的高效学习方法 / 个人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企业KM】如何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规划?/   “互联网搜索信息和知识技巧”

@关注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公众号:KMCenter 

发送“1”可以获取大量高效学习、企业知识管理、个人成长文档、PPT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